close

「媽咪……我的肚子痛痛的……」小朋友有時會說他的肚子不舒服,但是腸胃不適又不是外傷,看不見的問題和原因總讓父母好生著急,究竟有沒有辦法幫助家長判 別孩子是否有腸胃疾病,而這個問題需不需要就醫治療,或者飲食管理就可以控制了呢?請看媽咪寶貝替您整理出的小兒常見腸胃疾病,寶貝肚子又痛痛?家長大可 不用再乾著急!


 3迷思×5疾病

嬰幼兒腸胃狀況解析
剛出生的小寶寶腸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全,此時若給予不合適的食物,小寶寶的腸胃道可能會因為無法負荷導致身體不適。小朋友成長到4到6個月的時候,此時爸爸媽媽可以開始酌量給小朋友添加副食品,讓孩子嚐試牛奶以外的流質、泥狀食物,也為日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預備。等小朋友約1到2歲,此時腸胃功能已經漸趨成熟,對於牛奶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少,固體的食物反而可以越吃越多了!
 

胃的狀況

胃就像是一個小袋子,能裝進寶寶吃進肚裡的所有東西。若將早產兒與足月的新生兒相較,早產寶寶的吸吮能力稍弱了點,食道、胃部、腸子的蠕動能力也都還不夠成 熟,在正常情況下,胃部的肌肉能像波浪般緩慢的節節蠕動,會再次將食物研磨消化,也會分泌胃酸、蛋白酶來進行殺菌和消化的工作,加工後能讓進入腸道的營養 成分易於吸收、消化。
 

腸的狀況
真正的腸胃問題是會讓寶寶不能吃喝東西、肚皮緊繃、合併身體有其他不適的異狀。
你知道小寶寶的腸子究竟有多長嗎?或許有點難以想像,但若是一個足月(37週以上)的寶寶,小小的身軀裡腸子蜿蜒長達270公分,隨著年齡增加,長大成人後腸子會生長到約550公分的長度。

正因為腹腔空間不大內部卻有許多重要臟器,所以新生小寶貝的腹部看起來尤其鼓脹,讓家長因而緊張萬分。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部新生兒中心的何文佑主任提醒爸 爸媽媽們,真正的腸胃問題是會讓寶寶不能吃喝東西、肚皮緊繃、合併身體有其他不適的異狀,所以無法單單肉眼看到的腹部鼓脹而斷定。
 


常見的腸胃問題迷思
小朋友的腸胃功能尚未發展到完全成熟,所以父母必須細心呵護寶寶的飲食起居。以下,我們從一般常見的幼兒腸胃疾病迷思,來導正家長們可能既有的刻板印象:
 
迷思1 新生寶寶常拉肚子?
新生兒較缺乏分解乳糖的酵素──乳糖酶,但寶寶吃的配方奶、母奶卻含有不少乳糖,所以剛出生的寶寶常會有輕瀉的現象,其中又以成分天然的母乳最能幫助寶寶輕 鬆將胎便和糞便解出,因此母乳寶寶的大便總是呈現不成形的稀水狀。何文佑主任提供了我們一個辨別新生兒是不是真的拉肚子的方法──觀察寶寶的體重有沒有增 加作為指標,只要營養夠、能吸收,體重自然會節節攀升,不必過度擔心像拉肚子的稀水便其實是寶寶健康的大敵。

乳糖酶到了寶寶約4歲的時候會大幅下降,這表示小朋友不再適合以奶類為主食,事實上,一般建議小朋友在6個月左右可以開始添加副食品增加營養,可見小朋友的腸胃功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日漸趨於成熟,可以接受越來越多樣化的食物,對營養的需求也越來越多。

比起吸收養分的小腸,大腸則以吸收水分為主,胰臟酶可以消化脂肪,因為所有的脂肪都要轉變成為脂肪酸才容易被胃腸吸收,但排便功能最重要還是靠整個腸胃系統有良好的協調和運作,才能幫助排便過程順暢。
 

迷思2
 腸病毒會不會拉肚子?
腸病毒其實是一群病毒的統稱,並非單指一種疾病。根據統計,目前的腸病毒共有六十幾型,其中較有名的腸病毒疾病是「A型肝炎」、「小兒麻痺」、「手足口病」等,還有較易演變成重症的「腸病毒71型」。

雖然名為腸病毒,但最主要的病徵卻不是表現在腸胃不適上,而是手足口都疼痛起水泡、發高燒等等。常見的傳染途徑是經由沾染到含病毒的糞便、飛沫、咳嗽以及接 觸到病人皮膚水泡的組織液,但只有部分腸病毒疾病是有疫苗可以預防發生的,比方說小兒麻痺就是可以用疫苗預防的一種腸病毒,但大部份仍是僅能靠注重清潔多 洗手,並在流行期間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來預防感染。

或許有的家長會有疑問,得到腸病毒的以小朋友居多,那大人會不會也同樣得病呢?這個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只要歷經上述的途徑人人皆有可能得病,但大人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曾患過某幾型腸病毒所以體內仍存有抗體,對於腸病毒有較佳的防禦能力。
 
如何預防腸病毒:

腸病毒適合在濕暖的情況下散撥並存活,尤其臺灣位處於亞熱帶,腸病毒的流行更是時有耳聞。所幸腸病毒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家長可以將小朋友的內衣褲浸泡熱水,或是時常將衣物拿去陽光底下曝曬,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喔!
(參考資料: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腸病毒介紹】
http://www.cdc.gov.tw/sp.asp?xdurl=disease/disease_content.asp&id=1662&mp=1&ctnode=1498)
 
迷思3 真的拉肚子怎麼辦呢?
不要因為怕拉肚子所以不吃,這樣小朋友反而沒有體力可以抵禦病魔侵襲。
在成長的過程中,小朋友遇上拉肚子的狀況在所難免,只要有適當的處置,拉肚子的狀況仍會不藥而癒,何文佑主任建議在這段期間還是可以照樣正常飲食,不要因為怕拉肚子所以不吃,這樣小朋友反而沒有體力可以抵禦病魔襲擊喔!

人在拉肚子的時候會流失水分、鹽分和電解質,此時可以適當給小朋友補充一點電解質液補充身體所需,但一般市售的運動飲料是為大人運動後的需求所設計的,當中 鹽分含量也偏高,並不適合拉肚子的小朋友,所以可以買兒童專用的電解液讓孩子飲用,緩解電解質不平衡和輕微脫水的現象。
 


透視嬰幼兒常見腸胃疾病

新生兒時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定義,出生四周以內的小寶寶稱為新生兒,平均體重是3公斤,平均身高是50公分。
 
疾病1 胃食道逆流
小貝比的胃不夠大、食道不夠長、跟橫膈膜交界處的括約肌閉鎖能力也尚未發育完全,再加上消化系統的蠕動不是很協調,所以容易在吃飽後發生溢奶的問題。何文佑 主任表示,溢奶通常量不多所以不會有大礙,但吐奶就一定要找出確切的原因,以防嘔吐物阻塞氣管發生窒息。建議爸爸媽媽在餵完寶寶之後,要直立式的抱著寶寶 並輕拍或輕撫寶寶的背部,藉由一點外力的震盪幫助寶寶將腹中的空氣排出,可以減少這些問題的產生。
 
疾病2 腸絞痛
小寶寶腸絞痛的原因至今仍舊不明,自主神經不穩定、配方奶過敏等原因眾說紛紜,孩子可能平時活潑好動,但下一秒卻因為不明原因的腹部疼痛而啼哭,如果就診檢 查後將疾病的可能性都排除了,其實何文佑主任並不建議家長要求醫師開藥,一方面難以確定用的藥是不是真的有用,另一方面除非腸絞痛的症狀非常頻繁,不然腸 絞痛大都會隨著寶寶的年齡增加而逐漸痊癒,只要孩子會吃、會動、會拉就不是腸阻塞,家長不需過度緊張。
 

疾病3
 先天巨腸症
先天巨腸症是一種先天性的神經疾病。腸子的神經是由上往下發展的,但小朋友的腸子末端卻沒有發展到神經,以致於孩子的腸子前段能收縮但末段不行,使得排泄物 卡在末段裡。患有先天巨腸症的孩子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肚子脹、有嚴重的便秘問題,以X光檢視可以看出腸子的末端被撐大,糞便阻塞不能排便。小朋友患有先天巨 腸症的比例並不高,且大多數在手術後就可改善解決這些狀況。
 
 
疾病4 腸套疊
顧名思義,腸套疊就是一段腸管陷入於另一段腸管中,隨著疼痛發作的時間越來越密集,小朋友會出現嘔吐、腹部劇痛甚至血便等現象,是急性腹痛的一種。若不能及 時解除腸套疊可是很危急的,就診時醫師會透過腹部超音波確定套疊的位置在哪裡,有時也可以直接摸到腹部的硬塊,輕則可用灌腸治療,重則需要以手術處理。
 
疾病5 病毒型與細菌型腸胃炎
注意孩子糞便的狀況,比方說有無帶血帶黏液、排便次數和顏色等。
如果孩子患上了腸胃炎,通常會上吐下瀉讓家長心疼不已,但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知道嗎?腸胃炎還可以分病毒型和細菌型兩類,在這兩類底下又各自有許多類型的病菌會導致不同的症狀產生,以下列舉最常見的幾類病菌:
(1)細菌型腸胃炎: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2)病毒型腸胃炎: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

細菌型腸胃炎的代表疾病是霍亂、痢疾等,若感染到沙門氏菌身體不適的時間比較長,嚴重時還可能造成腸子破洞穿孔,不可不慎。病毒型腸胃炎的代表則是好發於秋 冬季的輪狀病毒,會造成嘔吐、腹瀉、咳嗽等症狀,家有小朋友的家長平日要特別注意孩子糞便的狀況,比方說有無帶血帶黏液、排便次數和顏色等,在發生異常時 儘快帶孩子就醫接受治療。
 

何文佑主任再次提醒爸爸媽媽們,腸胃炎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照常飲食而非禁食,有吃東西才能幫助腸子蠕動、血液循環、免疫抗體、白血球的輸送和胰臟正常的分泌酵素,如果仍然擔心不已,那就改成稍微清淡一點的食物,繼續替孩子補充養分和體力,抵禦病魔的侵襲。
 
抗生素藥不藥:
我們都知道,腸道內可是好菌壞菌皆存在的,但若不當的使用抗生素卻恐怕會破壞腸道內菌落的平衡,同時抑制好菌壞菌的互相抑制關係。如果小朋友患上腸胃炎,應該請醫師依症狀評估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以免適得其反。
預防腸胃炎最重要的還是平時要注重清潔勤洗手,食物也要選擇新鮮又清潔的,並且少讓孩子吃生的食物,才能有效減少腸胃炎的發生。
 

同場加映 肚子痛痛?原來是疝氣!
家長不光是要留意小朋友的生理狀況,更要多加照顧小朋友的心理狀態。
好發於小朋友身上的疝氣有兩種,一種是小嬰兒常發生的臍疝氣,另一種則是腹股溝疝氣,也就是俗稱的「脫腸」。

(1) 臍疝氣:臍疝氣好發於小嬰兒身上,因為人類在媽媽肚子裡初期腹部原是未密合的,後來腹腔的筋膜組織會逐漸成長癒合,在尚未密合前寳寳的腹部的肚臍處可能會 隆起一顆半圓小球,這就是所謂的臍疝氣。還好寶寶的腹部組織柔軟又有彈性,不至於會因此卡東西進去導致生命危險,臍疝氣的現象約在3歲前大部分左右會自然痊癒,除非寶寶疝氣部位過大或是遲遲不痊癒,才需要就醫治療。

(2) 腹股溝疝氣:從男性到女性、從幼童到成人,其實疝氣並不算是少見的疾病,其患者人數又以男性多於女性。小朋友常是在用力啼哭的時候,腹腔的壓力讓腸子順著 腹股溝的方向下降,若卡住則會造成強烈的腹痛感,若不及時處理甚至可能導致腸子的壞死。一般腹股溝疝氣都需要以手術處理,何文佑主任建議各位家長,平時幫 孩子換尿布或洗澡的時候應多加注意鼠蹊部兩側有無異狀,適時帶小朋友到醫院就醫。
 
何文佑主任想告訴大家一個正確的觀念──不是所有的肚子痛都和腸胃有關喔!肚子痛只是一種現象,但導致肚子痛的原因卻有很多種,比方說肺炎也會導致肚子痛、腸胃蠕動不佳也會導致肚子痛,只要小朋友活動力佳,外觀、食欲、糞便也都無異常,其實不必過度擔心。

但現在有不少小朋友在門診時檢查不出問題,但返家後卻不時會喊著不舒服,其實是心理承受了太多壓力,比方說家庭感情不睦、在學校遭受到排擠等等,建議家長不光是要留意小朋友的生理狀況,也要多加照顧小朋友的心理狀態,讓孩子不但有健康的身體,更要在健康的環境下長大!


出處:媽咪寶貝 5月號 NO.13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ppyRai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