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喜歡把「教育」這兩個字分開想。「教」的一部分是向一個人去引介一份新的知識或經驗,另一部分則是糾正原本錯誤的 觀念或行為;但無論所教的事物有多重要,能名之為「育」者,應該是「持續的教」。如果只是興沖沖的指導孩子一件事,卻不能持之以恆的實行,就很難收穫教育 的美好──我相信生活教育尤其如此。


「捨近求遠」是現代教育的特質之一,我們總是談得多、做得少;方法多、實踐少;熱情盛、耐力短。我覺得生活教育毋須 化為議題大肆討論,它只不過就是成人帶著孩子好好生活、惜物愛人的功課而已;一如學校每天派發功課以幫助知識的學習,生活也有食衣住行的每日練習,而練習 的場地就在家庭、學校與周遭環境中。


幾個月前,我無意中了解到現在學童在學校吃營養午餐的狀況,當時對於眼前所見感到非常訝異。下課鐘響,小朋友吵雜慌 亂的拿著一個大不鏽鋼碗或便當盒──飯菜不分的布滿一碗,幾乎可以說是挖著吃的。時代真的進步了嗎?我的心思回到了四十年前的台東海邊小鎮、我成長的故鄉 成功鎮。那時爸爸在國中擔任校長,營養午餐的開辦是學生的一大福利;尤其在資源頗為不足的山鄉海鎮,能給學生多一些生活照顧使得所有的老師感到振奮莫名。 於是父親花了很多心思,集合心意與物力的資源,總在期待「營養午餐」能名副其實,透過吃飯這一件每天發生的活動,帶給孩子營養與樂趣。


我曾參觀過爸爸學校裡辦的營養午餐,一個拖盤裡飯菜分開,乾乾淨淨,大家吃飯時覺得很享受,不像現在孩子的進食匆 匆。我相信這種吃飯的氣氛,對當時的鄉下孩子來說,的確是一種教導;可惜的是,這樣的教導卻在更進步、更有資源的社會開始退化了。我們的教養開始往偏路 行:不重視平日生活,卻帶孩子去上高級餐館、學習所謂的生活品味。在這種不均衡的教育之下,孩子的舉止無法自然,因為所謂的品味並不是講究享受、了解國際 禮儀或認識名牌器物;而是對生活有感知,這是應該在自己家庭生活中培養的自在。


母親做一餐飯時,可以讓孩子以自己的想法來布置餐桌。這不只是最簡單的美感練習,還可不斷習作,其中不只有生活自理的學習、趣味及美感的實驗,還有一家人彼此貢獻關懷的體悟。每一個孩子,都應該這樣慢慢長大。


我常常想,教育的目標就是把眼前的孩子培養成將來可以獨當一面的成人;那麼,這其間的生活練習是不能荒廢,也不能借 助一兩堂課來完成的。對於生活,我們不單要「了解」,更要「建立」。有些父母從小不給孩子體會生活的機會,等孩子長到成年,父母又反過來抱怨他們什麼都不 會,這其中的矛盾絕對可以提供我們很好的借鏡。所以,不要再讓孩子當一個生活的旁觀者,鼓勵他們深入日常生活!


【生活筆記】
從參與家事深入日常生活

三、四歲的孩子就可以讓他們幫忙疊衣、整床之類的家事;而五、六歲的孩子經過教導,也能把洗米、挑菜、遞送碗盤之類的家事做得非常好。

教導孩子做家事時,父母要學習打破某些制式的觀念與限制,一定要由簡入繁,並仔細觀察,找出對孩子有所幫助的方法。比如說,你曾注意過嗎?對小小孩來說,把襪子套成球狀比摺一件衣服容易許多。

有時候身為一個成人,我們感覺不到自己對於生活小事有許多僵化的觀念。我舉個小例子來幫助大家看見成人的盲點。

有位母親曾在演講中問我:「我也想教孩子下廚,但她好像笨手笨腳,連煎個荷包蛋都不會。」我一聽就笑了,回問這位媽 媽:「為什麼要一開始就教荷包蛋呢?你知道對孩子來說,煎散蛋會比荷包蛋簡單、也安全許多。」先判斷家事的難易程度,依序建立孩子的成就感,是成功帶領家 事教育的必要思考。


【生活筆記】
把做家事當成有趣的創作

小朋友不只可以幫父母下廚做菜,還可以整理餐櫃及衣櫃、幫忙布置居家環境。這些工作應該以美感與趣味出發,不要只把它當成一種技術訓練。帶孩子工作時,儘量要讓他們感受到完整性;父母以生活引薦者的角度給予指導,而不是強勢指揮或嚴厲監督。

親子是一個家庭的共同生活者,目標是大家好好生活。父母不要只感受到教育沉重的負擔,如果能以美感出發去商量,通常會好過制式的規定;更重要的是,不要在工作的當中不斷搶下孩子手中進行了一半的動作,這會使得家事從極為有趣的創作或改善,變成親子同工的惡夢。 

作者:蔡穎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ppyRai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