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遇到自己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或是突發的狀況時,孩子會以什麼樣的態度、方式來應對?如果當父母的老是習慣幫孩子處理好所有的大小事,缺少刺激及思考的孩子,將會失去面對問題時的應變能力。
孩子的「應變力」從嬰兒時期就可以開始培養,透過我們推薦的親子遊戲,觀察及引導孩子的行為,讓孩子嘗試去思考並解決問題,將有助於增強孩子的應變能力



勇於嘗試+學習思考

Part1.瞭解孩子的「應變能力」

良好的應變能力,是指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外在環境。當孩子面對與原本想像完全不同的狀況時,有足夠能力去應付這些變化嗎?

從小,就讓孩子試著去應變外在變化的能力,才足以應付其長大成人、進入社會後遇到更多的不確定變化;如果到長大才去學習,效果就會過遲。

 

從嬰兒期即開始培養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侯家瑋主任表示,孩子具備突發事件的處理,能鍛煉他們的應變能力,並培養臨危不亂的心智;也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採取正確的應對方法。

所以,提高孩子的應變能力,還可以使其在任何緊急情況下都將危險或災難情況降到最低程度,同時爭取到最好結果。總括來說,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能夠使其心智成熟,並具備抗挫折能力。

 

孩子的應變能力好嗎?

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職能治療師廖笙光認為,孩子的應變能力粗略可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但家長要如何判斷,孩子的應變反應是快還是慢呢?

 

主動型&被動型

主動性較強的孩子在面對無法掌握的情況時,會主動尋求他人協助;而已經有思考及邏輯能力的大孩子,則會試著先自己想出幾個解決方式,並不斷地重複思考並找出答案。

至於比較被動的孩子,常見的行為像是逃避、退縮、假裝沒有問題發生,或像當機的電腦就卡在那裡不知所措,感覺相當的無助;通常也是等爸比媽咪主動發現問題後,才得以解決。

適性調整教養方式

爸比媽咪可由平日與孩子的相處經驗裡得知孩子的屬性,因此就可透過這些了解來導正自己的引導方式。

侯家瑋醫師建議在觀察孩子的同時,也別忘要兼顧考量孩子本身的氣質,有時只是氣質上的差別,而非應變能力真的較為遲緩。像是氣質溫吞、慢熟型的孩子在尋求協助幫助前,會預先作觀察,或出現無助、當機般的反應,但並不表示其缺乏因應能力,只是需要更多時間來準備。

建議爸比媽咪要有耐心去等待孩子的反應,且增加觀察的時間,以便能多瞭解孩子的應變模式,再慢慢引導他做出某一些行為或教導他。

 

Info.資訊站‧孩子的9大氣質

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是指什麼?其實就是指一個人天生對內外刺激的反應及行為方式。父母在教養上可依據氣質,找出合適的親子互動和教養模式,其對應變能力的學習也大有影響。而目前國內研究將氣質分為9個向度:

1.活動量:一天24小時中孩子所展現的所有動作的頻率和速度。

2.規律性:什麼活動時間(睡覺、醒來、肚子餓、大便),有如鬧鐘般的準確。

3.趨避性:當孩子首次遭遇新刺激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接受或是退縮。

4.適應性:在趨避反應之後一段時間的適應情形。

5.情緒本質:指孩子一天中表露於外的情緒。

6.反應強度:指孩子對內在、外在刺激所產生反應的激烈程度。

7.注意力分散度:是指孩子是否容易被外界刺激而干擾正在進行的事物程度。

8.堅持度:在做或正想做某件事時,是否因外來的阻礙或困難仍維持原來活動。

9.敏感度:引起孩子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

 

面對「慢半拍」的孩子

侯家瑋醫師在健檢門診常會接觸到有些媽媽帶孩子來詢問:「為何我的孩子反應總是慢半拍?」「醫師~我孩子是不是因為發展遲緩,所以反應才很慢?」關於這些問題,侯家瑋醫師還是會以孩子的發展變化而給予建議;然而好的應變能力的確是孩子未來行事的關鍵要素。

第1步‧先給心理準備

廖笙光治療師認為,孩子雖年紀小但也有遵循的計畫和習慣,而其應變行為也以根據這些行為來反應;不過習慣和計劃的確會隨著變因出現改變,但孩子尚未很了解為何會突如其來的發生變化,因此爸比媽咪可以透過給孩子一些心理準備來改善他反應不過來的情況。

舉例來說,晚上規劃要吃完晚餐後,全家一起走去後面新開的冰店吃冰;但在跟孩子說要吃冰這件事時,應該說:「今天吃完晚餐後,若沒有特殊的事情,我們就一起去吃冰哦!寶貝你覺得如何?」問話的內容裡,要先提到「如果沒有特殊的事情」,就是給孩子事情會有變化的心理準備。

2步‧模擬應變情境

要增加孩子的應變能力,爸比媽咪可以先從「模擬情況」著手;藉由情境的模擬,可以加深孩子因應陌生情況的反應。  

廖笙光治療師表示,爸比媽咪希望孩子具備的應變能力,最好是可以應用在自身有危險的情況,可以順利逃脫或解困。透過模擬來教育並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強自我防範意識等行為內容。

平日可與孩子進行陌生、危險的情境互動;像是跟孩子說:「如果今天有陌生阿姨說要請你吃糖果,你可以拿嗎?」孩子回答:「不可以!」的話,就聽聽他說「不」的原因,適時的補充及鼓勵;若孩子表示「可以!」,那爸比媽咪就要再多花時間去解釋並告知正確觀念。

3步‧多連結可解決方法

當孩子遇到突變的情境,除了模擬情境時的反應,還可以多給一些建議或各式的解決途徑。

像是到賣場顧著玩耍,結果一轉身就發現媽媽不見了!可以怎麼做呢?先待在原地等、在同一個地方四處繞繞(搞不好媽媽只是逛到隔壁條)、或是如果等很久還不見媽媽回來,就到收銀台找穿制服的賣場人員幫忙。

告訴孩子可行並有用的應變方法,並具備有臨危不亂、沉著的好態度,才能對付各種可能的突發狀況,達到讓爸比媽咪放心的「小大人」條件。

第4步‧過於滑頭要制止

有些孩子的學習力強,不僅會將爸比媽咪教導的事項牢記在腦中,有時還懂得靈活運用的方式。要孩子具備應變能力是用來應付突發狀況,並不是要培養孩子的說謊習慣;但有些孩子不瞭解有些情況是為了自保而說出的偽事實,反而都用這種方式在對待每件事情。

爸 比媽咪的正確教導很重要,明確告訴孩子任何事情的正確作法、為何要這樣做,別以為孩子還小聽不懂,其實每句話都會是他們相信的事實。應變過程中若無必須就 不用說謊、騙人的方式,因已不便、不適當所以不能對外人講的情況來說明;如此一來,才可以將應變能力的培養和孩子說謊或騙人的事實做出區分。

 


 


Part2.應變力UP4階段親子遊戲

廖笙光治療師一貫的教學方式就是「適性發展」,認為每件事情或每個刺激都應該與孩子的當下發展相呼應;而應變能力也應配合孩子的發展,按部就班的進行。針對不同階段的孩子活動,有不同階段適宜的引導方式,以下是爸比媽咪可以努力朝的方向:

 

1階段:36個月

廖笙光治療師表示,滿3個月大的孩子,雖然動作能力還不算很好,但已經可以慢慢觀察周遭環境的變化及刺激,並辨識出簡單的狀況。此時若爸比媽咪可以給予良好的生活照顧、多了解孩子的情緒和行為,那麼孩子會與您更加貼近。  

此外,3個月後的寶寶喜歡玩弄自己的小手,雖然手眼還不是很協調、抓拿的動作也不靈敏,但這些也都是增加刺激和學習的過程。3個月前的寶寶在生活作息上會讓媽咪精疲力竭,等到3個月後寶寶的睡眠才會逐漸有規則,因為能夠好好睡上46小時,此時間也不再需要媽咪頻繁的哺餵。爸比媽咪也能開始訓練寶寶的作息規則,每天讓他在相同的時間午睡、晚上入睡前依次序進行洗澡、餵奶、抱抱,建立固定的「睡覺時間」。

 

★遊戲&學習

當寶寶開始具備基本的手腳動作,代表對外在刺激的敏感度提高;從自由揮動自己的雙手,到朝向眼前事物的抓握。廖笙光治療師教教爸比媽咪,如何慢慢讓孩子懂得應對外在的刺激和改變:

1‧增加親子互動

讓孩子具備良好的應變基礎,首先要讓他感到安全感十足;充分的安心才可以有沉穩和仔細的性格。常見較沒有安全感的寶寶,不僅忍耐度不足且做事情容易三心二意。增加親子關係中的互動行為,可奠定孩子遇到問題時,會知道不逞強的尋求照顧者的協助。

建 議爸比媽咪除了提供良好的生活照顧外,便要多瞭解孩子的情緒與行為。舉例說明,當寶寶在笑的時候,可以跟他互動說「小親親真是開心~是因為知道媽咪好愛好 愛你哦!對不對?」「小寶貝要自己先玩一下哦~但媽咪一直在家裡,你需要媽咪的時候叫我,我會回你哦!」等方式,透過這些讓孩子知道他的感覺是被尊重、瞭 解、關心且安心的。

2‧強化寶寶肢體

在小小孩的階段可多引導孩子進行提供探索經驗的遊戲,從表情、聲音來學起,爸比媽咪可以先讓孩子學習模仿。若孩子的手部發展已健全,還可以抓其手腳來做出肢體動作,或是搭配音樂做些肌肉活動。

良好的肢體活動跟應變能力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因為良好的應變需要好的肢體活動來輔助;就如同肢體較為發達的孩子,其反應能力也相對較好、思考上也會比較靈活。

 

2階段:612個月

此階段的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行動能力(如爬行、扶著走等),爸比媽咪針對此時的發展,可以提供活動力更高的遊戲。然而,可以活動的遊戲難度變高,相對發生危險的機會也就增加。

廖笙光治療師建議,爸比媽咪要明確的指導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觀念;而父母雙方的指導態度也要一致,以免讓孩子徬徨不知如何才是好。用基本的單一指令來奠定孩子的應變措施,孩子也會了解當狀況出現時,什麼樣的處理才是對的。

雖然1歲內的孩子無法用講話來明白表達,但對於爸比媽咪說的話卻已經大約能夠明白;或是藉由表情了解說話的內容為何,至少也了解什麼可以(笑臉、聲音平穩)、什麼不可以(苦瓜臉、聲音大)。快接近1歲的孩子,也慢慢發展出精細動作,爸比媽咪應注意其活動範圍越來越細小,加上好奇心的發展也會使偉險度增加。

 

★遊戲&學習

當 危險度增加,需要應變的情況也就變多;但因為孩子又剛好處於似懂非懂、也無法很明確溝通的時候,爸比媽咪自然就比較辛苦一點囉!活動的部分則可由簡單的遊 戲做起,循序漸進的讓孩子掌握應變基礎,獲得要訣後孩子才會慢慢的學習變化。以下為推薦的幾個小遊戲,可增加此期孩子的應變能力:

1‧躲貓貓

廖笙光治療師表示,爸比媽咪可以多跟1歲左右的孩子玩這遊戲;主要是讓孩子知道原本消失的人會再度出現,他會去做預測且結果會保留。

遊戲的方式是由孩子數數字「123……50」後躲起來,先讓孩子花時間找,要是一直找不到或是孩子已經大聲哭鬧,就要出現了;爸比媽咪躲藏的地方應該是可以看到孩子的地方,才能隨時掌握孩子的安全。

2‧物體恆存的遊戲

孩子從6個月開始會有靈活的雙手,逐漸懂得操控手上的物品,還會兩手交換或喜歡搖晃、敲打物品。當長到8個多月時,就可以玩一些既可以訓練手部又能幫助理解的遊戲,尤其是「物體永存」的概念。舉例來說,爸比媽咪可以當著寶寶的面前先玩具藏起來,可以藏在沙發裡或抱枕裡,過一段時間再拿出來;或讓寶寶自己動手把東西找出來。試玩幾次後,換寶寶自己把東西藏起來和找出來。

3‧探索外在環境

開 始探索外在環境的時候,就增加更多不可測的刺激因子;隨側的陪著孩子去探索這新鮮又危險的環境,時時給予機會教育。舉例來說,當孩子好奇的靠近火爐時,可 以告訴他這是會燙燙且痛痛的東西,並立刻把他帶離;或是用言語狀聲出真的會痛痛的感覺,使孩子將火和燙、受傷的概念連結,才知道這是不該靠近的危險,要懂 得避開並反應。相反地,若爸比媽咪只是一味喝叱孩子不要過去,那他只知道不能過去,但卻感到疑惑與不解,學習到的應變能力自然也降低。

 

3階段:13

當孩子到了13歲時,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的發展又更有進展,但新行為的學習上又更上一層樓;此時期的孩子除了要教其新的行為外,還要多多給予鼓勵和進階思考的空間。約2歲左右的孩子遇到困難時,爸比媽咪應先同理他的情緒並給予多個選擇的方式,告訴孩子這些方式應如何進行且結果如何。

孩子會從學習中慢慢的運用對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並了解選擇的方式是否可以真的幫助到自己,又或者還有什麼方式可以更好;而23歲的孩子多半都在提供的解決方式裡,學習做決策及處理問題。

廖笙光治療師表示,因為此時期的孩子已慢慢培養生活自理的能力,並同樣是增進孩子應變能力的關鍵之一;生活自理的重要性是除了可建立孩子獨立自主的好習慣外,在其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各式挑戰,自然地會想辦法去克服,進而提高應變能力。尤其到孩子邁入2歲後,能自己完成的部分越來越多,爸比媽咪可別再事事代勞。

應 變能力和年紀、經驗多寡互有關連。而生活自理中的任一項,則也需要很多步驟才能完成。爸比媽咪在引導孩子的過程,可以一邊教、一邊告知此動作的名稱,並配 合孩子的能力來提昇他參與的部分;這些對孩子的記憶、應變能力、思考都有很大的幫助。廖笙光治療師提醒,若孩子只做了幾個步驟就停滯不前,或爸比媽咪直接 幫他做好,即剝奪了他去思考下一個步驟的權利;面對同樣或新的事物永遠無力招架,這便是因為孩子沒有經過練習,導致思考導致反應變慢。

 

★遊戲&學習

此時期可以著重在孩子的學習行為上,並多給予鼓勵。舉例而言,若孩子拿不到櫃上的玩具,可以告知他可行的方式:去拿一把小凳子並站在上面就可以了,這也等於是在教孩子另外一種因應方式,若孩子可以做出這些行為,爸比媽咪也不要吝惜多多讚美哦!

 讚美和幫助想出解決方式,會讓孩子更願意去學習和思考。以下提供幾個適合的遊戲來增強孩子的應變能力:

1.因果關係的遊戲

1歲 半的孩子可以透過簡單的因果關係進而了解「每件事情發生的原因和可能遇到的問題」,透過這樣的思考就可以訓練其解決方式。坊間有類似的玩具,像是:按下開 關後會發出聲音或跳起來的玩偶設計;爸比媽咪可先將玩具示範幾次,或是問問他「媽咪按下這個開關後,會發生什麼事呢?」等話語吸引孩子注意變化。接下來就 陪同玩耍,並觀察孩子是否會跟著模仿,是否了解其因果變化。  

甚至玩的時候請他注意這些變化,接著觀察孩子會不會跟著模仿。之後待他能遵循簡單的指令,可與他一同進行具簡單因果關係的遊戲,如把球丟到籃子裡,拿出容易開啟的罐子裡的小東西。

2.角色扮演

扮演遊戲可以像是玩積木、玩球、玩水、玩沙、塗鴉等,是沒有一定的遊戲規則,建議爸比媽咪可以鼓勵孩子將日常生活所見所聞表現在遊戲裡,或是學習到的東西應用在裡面。

當孩子表現出一些東西來時,爸比媽咪可以加入其中化身另一個角色,並技巧性的教導他該有的因應方式;或將一個遊戲在加入其中並順勢傳遞想法,總之別忘了用孩子的遊戲來教導孩子。

 

4階段:34

孩子約長到34歲 之後,會發展出一些自主性的能力,很多事情也都會希望可自己做決定。因此,這個階段是用來訓練孩子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期;爸比媽咪可以藉由討論來拓展孩子的 思考,了解孩子的想法並告知其思考方式的可能性。盡可能不要用「指揮」當成要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否則孩子只是變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機器人般,應變 能力自然就無法培養出來。

此期孩子已有豐富地詞彙量,也是正在發展語言的關鍵期;因此要用講道理、多表揚的方式來回應稍帶反抗現象的孩子。廖笙光治療師表示,透過常常跟孩子討論或溝通生活瑣事,不僅可以了解他的想法,也可促進他的思考能力。

透 過孩子豐富的生活經驗,可以幫助其轉化為自立的表現;還有廣播和電視的管道,增加討論各種情境的機會。除此之外,因為接觸的更多、孩子的思考能力也漸完 整,生活樂趣自然也擴大許多;應變的技巧上,模擬情境發生的各種可能,可以增加更多的想像空間,或是讓孩子自行想像更多的突發狀況,在一起討論怎麼做更 好!

此外,3歲後孩子的語言可產生溝通和互動,爸比媽咪也可透過明確的語言來教導孩子正確的處理方式和問話方法;此外,更上一層樓的使用科學方式來告訴孩子因果關係或物體恆存的道理。從辨認物體大小、長短、高矮到日晝變化,這些也都是訓練邏輯思考的基礎呢!

★遊戲&學習

孩 子的年紀越大,可了解的事情當然也越多;應變能力的培養在先前已經小有基礎的話,對於一些更複雜的變化也會較容易適應。比較害怕的是因為孩子思考能力越來 越強,爸比媽咪在教導上若不注意,很容易讓孩子因此變成「小滑頭」。以下提供可以讓親子間進行互動、又可增加孩子應變能力的遊戲:

1.戲劇情境的角色扮演

此 期孩子的說話表達的能力強,甚至說話的內容也變得精緻;因此,可以進行更有內容的扮演遊戲。爸比媽咪可先設定好今天要演出的短劇主題、內容為何、角色扮演 的方式,並從中設計幾個「狀況劇」的橋段;可以讓孩子自由演出其認為反應、如何處理,後續在做切入討論和協助思維分析讓孩子有更好的因應方式,當然,若表 現佳也請不吝惜給予鼓勵和讚美哦!

2.分類收拾

此 期孩子已經可以了解爸比媽咪說話的內容,並且具備很好的肢體活動能力;因此,透過分類收拾的遊戲,可以加深他們對於邏輯概念的學習。在分類收拾的過程中, 爸比媽咪可以觀察孩子在箱子已經滿出來的情況下,孩子會如何反應:自己去尋找別的容器、主動詢問塞不下了怎麼辦、硬塞、索性丟下不理等。  

乍看之下簡單的遊戲內容,亦可看出孩子的反應能力;從孩子的能力展現中,爸比媽咪在提供意見和給予鼓勵,讓孩子了解爸媽是可靠且安全的後盾。

   

 

 


 

出處:育兒生活 9月號 NO.24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ppyRainy 的頭像
    happyRainy

    HappyRainy的部落格

    happyRai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