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彼得潘症候群 長不大的成人<<中廣新聞網 2008-09-02>>

童話故事裡的小飛俠彼得潘,來自一個永遠不會長大的夢幻島,在現實社會裡,也有人因為心理人格上的障礙,得了這種無法獨立、拒絕成熟的「彼得潘症候群」。

心理醫師根據實際案例說明,這種病患在職場工作本身不會太離譜,但是依然覺得工作壓力很大,在其它生活能力、社交應對方面也無法獨當一面,處處依賴他人。

新華網引述南京腦科醫院病歷,一名三十出頭的年輕婦女,結婚生子後還是什麼事都要跟父母商量,聽取父母意見,否則 就無所適從,讓她丈夫都受不了。心理醫師表示,這種情況屬於人格障礙,俗稱為成人幼稚病的「彼得潘綜合症侯群」,這類心理障礙男女都有,主要都是成因於家 庭教育環境。

比如父母過分滿足孩子需要,忽略孩子應該承擔的責任;或者母親跟孩子過度密切,需要一個永遠長不大、不會離開自己的孩子,讓小孩無意識地接受了這種角色,錯過跟父母分離、成長為獨立個體的關鍵期。等到父母發現子女無法像一般人面對壓力,承擔責任時,想要改變卻為時已晚。

一些心理醫師採用「回溯療法」來治療這種病人,重現病人自小到大一些應該表達自己主見、最後被父母包辦的場景,再讓病患自己做出抉擇,表達自己主見。逐步重建患者的信心和處事能力。

心理師的碎碎唸:

 
我在工作上並沒有聽過「彼得潘症候群」這樣的說法,不過就描述的特質來說,倒是有點像「依賴型人格」,具有這種人格特質的人經常無法自己做決定,甚至連要穿 什麼衣服出門這樣的小事都需要他人給予明確的建議,更別說要從事什麼工作或跟誰結婚這類的大事,更是得完全依靠他人的安排,所以說這樣的人像是長不大的 「彼得潘」倒也蠻貼切的。


而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人格特質,就心理學的觀點來講,就跟報導中說的一樣,跟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頗有關係。根據研究,依賴型人格者在兒童期也經常有很強的分離焦慮,而分離焦慮的成因,從依附理論來說又跟父母是否能夠提供孩子安全的依附環境有關。


所謂安全的依附環境,表示父母會即時地回應孩子的需求,但卻不會完全滿足孩子的不 合理要求,他們會給予孩子一些限制跟規則,但只要在限制的範圍之內,卻又鼓勵孩子去自我探索,而在如此對待下長大的孩子,將形成所謂的安全依附型態,也就 是他們有信心去拓展自己的領域,因為他們相信當他們需要的時候父母還是會在那裡。


反之,若父母對孩子的需求過於漠視,或是不論要求合理與否均給予滿足,限制與規則又不明確,或是對孩子的自我探索過於焦慮(例如怕危險或做不好)而給予過多的限制,凡此種種皆會影響到孩子的發展,形成或過度抗拒或過於依賴的不安全依附型態。


而從這樣的角度來看,近來由於孩子生得越來越少,在很多家庭裡孩子就像寶一樣被捧 在手心裡,既不讓他們遇到什麼挫折,也不讓他們學習自己面對與處理事情,過度保護的結果,確實很可能會造就出一個又一個挫折忍受度很差且缺乏獨立能力的 「彼得潘」來,所以雖然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依賴型人格」的比率越來越高,卻依然值得為人父母者警惕在心。

出處:http://blog.xuite.net/psydanny/murmur/1916138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ppyRai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