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媽媽正在整理房間,身後六個月大的安安突然大叫起來,媽媽轉身一看,原來是奶嘴掉到地上了。媽媽連忙把奶嘴撿起來,清洗之後,送進安安的口中。沒想到,安安竟然伸手將奶嘴拉出,看了一下,又丟到地上。

 

  「不可以喲!奶嘴會弄髒。」媽媽輕聲地責備他,又撿起奶嘴,洗乾淨,放在桌上。可是安安一直吵,媽媽只好又將奶嘴拿給他,他看了一眼,又把它扔到地上,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

 

  面對安安如此調皮的舉動,媽媽有點不知所措,想警告他:「再幫你撿一次,若你再丟,就不幫你撿了。」不過,安安那麼小,聽得懂嗎?

 

  媽媽又想到外婆一直告誡自己,不要太順著孩子,否則會寵壞他,那麼,自己是不是該採取「不理會政策」才好呢?

 

 

原來外界會有回應!

  從幼兒認知發展的過程來分析,安安的舉動並非故意要刁難媽媽,他很可能是在實驗自己的新發現。


  這時期的嬰兒,愈來愈注意自己身體以外的事物。小腦袋開始瞭解「小小的我,也有能力使事物發生反應」。對這個新發現,寶寶通常很感興趣。

為確定事物會因他的行為而一再發生反應,寶寶會樂此不疲地不斷重複同樣我丟你撿的「實驗」。


  上例中的安安,一再將奶嘴丟到地板上,很可能只是為了看看它是不是會和前一次一樣,落在地板上,發出他預期的聲響,而媽媽是不是會過來撿給他。在認知發展上,我們可以說寶寶已建立最早期的「因果概念」了(cause and effect)。


  等寶寶再大一點,他的花樣會更多。他可能會用腳一直踢欄杆,讓嬰兒床振動發出嘎嘎聲。他也會試著用手去拍或拉扯懸掛在床邊的玩具,並注意它的晃動。他甚至會發現,只要他一哭,不久就會有一張熟悉的臉龐出現在他的床邊。

慢慢的,嬰兒也可能學習到在無聊或感到挫折不安時,利用丟東西或哭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至於寶寶是想「與君同樂」,或是需要有人安撫、陪伴,就得靠父母仔細觀察和判斷了。

 


耐心回應和提供適合的玩具

  大多數幼兒心理學家認為,大人積極的回應,可鼓勵幼兒繼續嘗試、學習。若幼兒的行為一直得不到他所預期的回應,長期下來,可能會養成較消極、被動的性格。


  不過,由於「重複」是幼兒學習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對於自己的新發現,幼兒總是樂此不疲地反覆嘗試,這對大人的耐心程度,實在是個大考驗。


另外,這個階段的嬰兒已開始學會「玩」,父母可以買一些能讓他實驗「因果關係」的玩具。例如一搖便會嘎嘎作響的手搖鈴,一丟便會一邊滾動、一邊發出響聲的滾動玩具,或者是一拉即有音樂的音樂盒,一按即可彈出玩偶的玩具等等,都很適合此時期的幼兒,也能吸引他的興趣。

 



作者:賴國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ppyRainy 的頭像
    happyRainy

    HappyRainy的部落格

    happyRai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