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人會問,這麼點兒的孩子有這麼多權利,那誰還能管教得了呢?其實,所有的兒童權利都在教孩子如何做人 .. 當嬰兒出生的時候,望著這個稚嫩、可愛的小生命,望著自己的骨血,很多父母難以想到,這個嬰兒,從此有了自己的權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似乎只有成年人才 有資格擁有權利,兒童怎麼可以有自己的權利?如果有權利,也是服從大人的權利。有多少孩子被冤屈、被強迫、被不斷地打擊著自尊,儘管父母是以愛的名義。



●還給孩子玩的權利

    這時代,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爸爸媽媽們都不知道究竟該怎樣侍奉自己的孩子了。

    從十月懷胎開始,准爸爸媽媽們就開始為自己的孩子設計遠大而美好的錦繡前程了,等到孩子呱呱墜地呀呀學語,爸爸媽媽們就開始按照既定方略為 孩子張羅了。錦衣玉食絞盡腦汁,選師擇校巧作安排。今日送進興趣班,明天請來好家教,學了鋼琴學舞蹈,學了微機學素描,白天上學來回接送,晚上作業挑燈陪 讀,總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為他們設計的金光大道一路走好,將來即使成不了什麼什麼「家」,至不濟也得當個什麼院士,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無奈,小皇帝 們卻總不買帳,你有千條妙計,我無半點稱心。雖然經過一番努力,會培養出一些對家長、老師百依百順的「好孩子」來,但那種喪失了自我、缺乏個性的好孩子, 又能有多大的發展前途呢?到頭來,家長們就只有內心失落唉聲歎氣的份了。

    為什麼這些年來患焦慮症、抑鬱症、孤獨症、多動症、厭食症的兒童越來越多?為什麼現在的生活水平比過去提高了很多而有些孩子的身體素質卻大 不如前?原因雖然很多,但有幾點卻是顯而易見的:大人們把孩子當作溫室裡的幼苗寵愛捧慣使他們的免疫力下降,對孩子們期望值過高拔苗助長又使他們茫然無所 適從,生活上,飲食結構一味追求高精尖而使營養失衡;思想上,「聽話的好孩子」的理論說教使孩子難以張揚個性;學習上,則竭力將過多的東西硬塞給孩子,使 他們稚嫩的肩頭壓上不堪承受的負擔。有的專家已經發人深省地指出:這十幾年來,社會最殘酷的行為,就是大人們剝奪了孩子們玩的權利!

    為什麼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孩子表現出「蛋殼」心態?——自我封閉、情感脆弱、經不起敲打、容易失去平衡、心理承受能力差。如果研討這種情況 形成的原因,我們會發現,從家庭方面來說,有許多孩子從小在家長的嬌生慣養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缺乏獨立生活能力和社會經驗,久而久之,孩子會形成畏難 和偷懶心理,以至於有的上了小學的孩子還不會自己剝雞蛋殼。而平時他們又很少接受心理健康的教育,因而一遇環境的改變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就會引起一系列的 心理變化。從學校和社會方面來說,當前的應試教育注重孩子的考試分數,卻在相當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再加上當代社會家庭居室獨門獨戶化,孩子們 之間難得在一起成群結隊地玩耍。家長們平時忙於工作,與孩子接觸時間少,心靈的溝通本來就少,見面之後往往是以督促孩子學習的時候多而真正從心靈上給孩子 以慰籍的少。長此以往,心靈上孤獨的孩子產生異常的心理就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了。

    家長們希望孩子成材的良好願望和迫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做法卻實在有些離譜。本來,孩子的天性就是玩、遊戲,這也是他們的權利, 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瞪著好奇的眼睛,觀賞這個生氣勃勃、瑰麗多姿、變化無窮、具有無限魅力的大千世界,隨著年齡一天天的長大,他們腦子裡的疑問也越來越 多: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幹什麼?魚也會生病嗎?小貓的鬍子有什麼用?……由好奇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幻想著有朝一日自己能夠解開這些謎。然而,我們 的大人們,卻把孩子們的這些興趣一點一點給抹殺了。君不見,這些年來,孩子們遊戲的領地在不斷地喪失,一些大城市裡中小學的操場急劇地遭受蠶食。而更多的 時候,我們把一項項功利的目標硬塞進孩子的遊戲中。孩子們幾乎已經沒有「玩與不玩」的自由選擇,遊戲中再也沒有自由戲耍的獨立天地。遊戲完全成了工作,成 了功課,成了苦役。難怪很多孩子都喊出同一句話:我要把鋼琴砸掉!最近的一項關於「你為什麼學習」這個問題的問卷調查結果很值得家長們思考:46.5%的 選擇「將來為社會造福」,19.8%的選擇「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僅有7.8%的選擇「喜歡讀書」,而且許多學習 成績優異的孩子表示他們並不喜歡讀書。

    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原理告訴我們,不顧兒童身心特點的強迫學習、過度學習,只能引起兒童的厭學心理,阻礙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大人們認為自 己是在「愛」孩子,但有時恰恰忽視了,「愛」首先是以「尊重」為基礎的,尊重兒童也就是尊重人類本身;失去了「尊重」的愛只是一種佔有,帶給孩子的也只有 傷害,甚至是災難性的後果。孔子說過一句話,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應該多想想其中的道理。這裡需要強調指出的是,我們所說的給孩子玩的權利,並不是對孩子無原則地放任,任憑孩子像脫韁的野馬 一般,而是要把握一個「度」。家長們要注意瞭解孩子的內心意願,善於發現孩子的天賦特長,注重培養孩子認知事物的興趣,善於因勢利導。科學的教育觀是建立 在正確的兒童觀之上的,家長應讓兒童首先「成為兒童」,讓兒童按「兒童的方式」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長。

 

★越來越「孤獨」的遊戲

    「以前的孩子都是自己動手做遊戲。」孫雲曉跟記者談起了以前的遊戲,「那時候孩子們都玩抓石子兒,自己做陀螺什麼的。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 沙堆上築『水壩』,看誰的先被水沖垮。為了獲勝,大家會想各種辦法加固自己的『堤壩』。」但是,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加劇,今天的遊戲有了一些新的變化:科 技含量越來越高,電子遊戲、電動玩具佔了上風,甚至看電視也成了一種遊戲方式。美國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發現5—12歲的孩子花在電子遊戲上的時間比傳統遊 戲多得多,平均每週4.2小時;而且年齡越大,離傳統遊戲越遠。

 

★越來越「自我」的孩子

    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曾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談到兒童過早接觸成人社會,導致童年階段逐漸「模糊」甚至「消逝」,其中電視等娛樂手段正是主要原因。在專家們看來,現代遊戲方式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在人生中缺失了很重要的一環:如何在遊戲中成長。

    孫雲曉告訴記者,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徵,電腦等遊戲方式的出現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在這些遊戲中,孩子的視野得到了拓展、思路更加寬廣, 還能學到更多的知識。但是,它們存在很大的缺陷,就是缺少合作與實踐。黃薛冰指出,電子遊戲是虛擬世界,與捉迷藏等遊戲相比,缺乏面對面的交流。長期沉迷 其中,孩子不會體驗他人、覺察他人,變得越來越自我,不會忍耐克制,「情商」越來越低,長大後很容易產生人際衝突,不利於個人發展。王瑩也認為,真正的遊 戲是夥伴間的交流。但現在有些孩子除了上學,連樓都不願下,只會玩電腦遊戲;還有一些孩子,跟同學玩耍時連起碼的躲閃都不會,這正是缺少「合作遊戲」造成 的後果。

    至於實踐性,那是孩子在成長中對生活必有的體驗甚至是鍛煉。孫雲曉說,以前的孩子玩抓石子兒,自己做小玩具,手指非常靈巧,現在很多孩子的 抓握能力卻越來越弱,寫字也很慢,究其原因,正是因為小遊戲做得太少,精細肌肉不發達所致。他還說,小夥伴們在一起玩開火車、抓強盜等遊戲,其實是對社會 循序漸進的靠攏,孩子能從中學會技能、合作、規則。「說白了,遊戲就是孩子在扎堆工作、學習;它就是生活,是未來的預演」。


★越來越「小心」的家長

    孩子不會玩是一個社會現象,但是真要深入探討,卻遠不是遊戲方式的改變這麼簡單。「我認識一位家長,她擔心孩子太孤僻,特地來請教專家。但 是她根本聽不進專家的建議。因為只要孩子不在眼前,她就要到處去找。」孫雲曉對記者說,孩子不會玩,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家長。現在都是家住社區,不像以 前住單位大院,同事之間的孩子一起玩,大人也放心。現在大家互相不認識,父母怕孩子不安全、吃虧,不讓他們出去找小朋友,有些父母甚至嫌孩子鬧,不讓別的 小孩來家裡玩。漸漸的,有些孩子逐漸對「社交」退縮了,習慣了在「安全」環境中一個人玩耍,變得越來越孤僻。

 

★讓孩子盡情地玩吧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皮爾斯說:「玩耍和聽故事是兒童智力發展的兩塊基石。」孫雲曉認為,孩子沒有玩伴,比考試不及格更嚴重。玩耍如此重要,現代兒童到底該怎麼玩?

    黃薛冰表示,6—10歲是孩子的「遊戲期」,這段時間,他們會通過遊戲學到簡單的社會規則,更重要的是,他們會瞭解到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 象,形成自我意識,然後逐步完善。針對這個年齡段的兒童,英國國際遊戲協會的研究人員專門設計了一份「清單」,列出了一些簡單、傳統但十分有益的遊戲:在 草地上打滾、做泥餅、玩麵團、找蝌蚪、做紙面具、建沙堡、爬樹;挖地洞、用手和腳畫畫、過家家、描臉蛋、堆雪人等;做泥塑、拾垃圾、做簡單的飯、養小動 物、耍棍子、區分5種鳥類等;認識一些蟲子、騎車過泥坑、放風箏、種樹、造鳥巢、在公園裡找到10片不同的樹葉、幫父母準備早餐、玩軍事進攻遊戲等。

    黃薛冰還建議,家長要創造機會讓孩子們互相認識,多和孩子一起玩。比如在晚飯後用一個小時的時間,一家人說說話;在小區裡選擇說得來的家 庭,讓彼此的孩子一起玩耍。在記者居住的小區裡,就有幾戶家長行動起來,互相登門拜訪,為自己的孩子找到了小夥伴。 強迫孩子不看電視、禁止孩子玩遊戲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重要的是創造更多機會讓孩子走出去,真正從內心喜歡上遊戲。


★孩子,真怕你不會玩

    沒有玩伴、依賴玩具、父母的功利期望……這些讓不少孩子難以從遊戲中體會快樂——孩子,真怕你不會玩!


★缺少夥伴依賴玩具

    青青是獨生女,今年上小學三年級了。她不大喜歡跟同齡人玩,總是躲在家裡玩玩具。爸爸媽媽工作忙,顧不上陪她玩,就一個勁兒地給她買玩具。爺爺奶奶年紀大了,也不知如何跟孫女溝通,只能照顧好青青的生活。

    看到女兒一天天內向起來,青青的父母也很著急。「我們小的時候,家長一說出去玩吧,那就是出門去玩,和小夥伴們一起玩。可玩的東西很多,就連手帕也能玩出不少名堂。」青青的媽媽告訴記者。「但是,你讓青青現在空手出去玩,她就問『出去玩什麼呀?有什麼東西可玩的?』」

    現在獨生子女缺少一起玩的夥伴,過度依賴精緻的玩具帶來的快樂,這讓他們脫離了社會和群體,也扼制了「發明」遊戲新玩法的創造性。


★高興來玩喪氣而歸

    「不是我們不會玩,而是不願意玩那些老掉牙的遊戲。」長寧中學的一位男生說。

    他們不歡迎的是那些學校組織的「保留節目」:去參觀,然後寫體會。

    孩子們要輕鬆地玩,希望從遊戲中體會到快樂,但老師和家長卻堅持「寓教於樂」,非要讓孩子們從遊戲中學到各種知識。記者還常看到這樣的情 景,一些父母讓孩子們參加各種各樣的遊戲,說起來是「隨便玩」。可一旦孩子表現不好,有些父母就忍不住要說上兩句:「你為什麼不再努力一下,否則就可以拿到獎品了。」孩子高高興興地來玩,到後來卻被數落了一頓。父母們的「功利心」讓他們玩得不輕鬆。


★過度關心絆住孩子

    如果去問家長,「你會讓孩子們怎樣玩?」大部分人沒有更具創意的答案。但是面對一些新遊戲,家長們第一反應是,這個遊戲有沒有危險性,而不是考慮孩子會不會樂在其中。

    一名小學五年級的女生到小區游泳池玩,就只是坐在岸邊不下水。她的爸爸叫她從淺水區跳下來,她死活不肯:「嗆著水了怎麼辦?」原來,媽媽反覆叮嚀,游泳有危險的,要小心!後來,同伴們都下水了,她才慢慢地走下去。玩了一會,小姑娘高興起來:「原來游泳這麼好玩。」

    有些家長怕孩子玩沙子會弄到眼睛裡,不讓孩子玩;有些家長擔心孩子爬山時會摔下來,也不許孩子去。這樣制約了孩子的動手能力與想像力,讓他們不敢嘗試更具挑戰意義的遊戲。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讓孩子自己選擇

    一位學者去一所中學調查中學生的自主性狀況,在被調查的150名學生中,當被問到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難題,一時解決不了時,怎麼辦?

    150名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有困難當然是找父母解決。沒有一名學生回答自己先想辦法解決,實在解決不了,再找父母幫助;當被問到今後準備從事什麼職業時,竟有90%的學生說要等回家問過父母才能回答。

    這位學者事後在總結他的調查結果時,不無憂慮地說,缺乏自主性,對自我意識在選擇中重要性的麻木,時下,孩子生活在由祖父母和父母構建的沒有風雨的「溫室」裡,是「抱大的一代」。

    在孩子的生活中,不需要承擔任何義務,吃什麼、什麼時候吃;穿什麼、穿幾件;上學有人送,放學有人接……等等,全由父母安排得好好的,孩子 只是被動地接受。有的父母對孩子從小就有一種按自己的人生理想、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塑造的傾向,而不考慮孩子本身的素質、興趣,對孩子像捏泥人似的強行塑 造。有的父母不懂孩子的心理特點,不能體驗更不能進入孩子的心理世界,武斷地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代替孩子的思維方式。

    當孩子對父母的包辦和安排不滿意或有牴觸情緒時,父母總是說:「我們不會害你的,我們比你懂,你按我說的做,準沒錯。」。就這樣,在愛的光 環下,孩子猶如父母的木偶,選擇權被無情地剝奪了。同時,也失去了獨立思考和承擔責任的機會,久而久之,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的孩子,當被問到自己的職業取 向時,自然只能是回去向父母討答案,遇到困難時,也只能依靠父母來解決。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能否立得住腳,是很讓人擔心的。

    孩子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不足,在自主選擇時,出現偏差是難免的。但是,並不能因此就不讓他們選擇,選擇和責任是一對孿生姐妹,人的責任感 是在自我選擇中形成的,一個人沒有選擇的權利,只有被選擇權,也就不會承擔什麼責任。因此,多給孩子一些自主選擇的權利,讓孩子對自己的事做主,是培養孩 子責任心的需要。同時,在選擇過程中,又能培養孩子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頑強意志,形成遇事冷靜、有主見的良好心理素質。

    孩子終歸要走出父母的視線,開拓比父輩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如果孩子自小沒有選擇的權利,沒有體驗選擇的滋味,他今後又怎麼能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迎接各方面的挑戰和競爭呢?

 

★迷失在成人的意圖控制中

    媽媽去幼兒園接孩子,幫他穿外套時,孩子忽然發脾氣,有的孩子甚至坐在地上耍賴:

    「我自己來,我自己會穿,誰讓你幫我的?都弄亂了!」

    「你必須站起來!」

    「媽媽你不能和我說必須,你要和我說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像個小大人似的,什麼都要自己做,什麼都要自己來,看著他們自以為是、笨手笨腳的樣子,成人感到可氣又可笑,這孩子怎麼不知道好歹?別人的幫助不但不知道感激還亂發脾氣?有時家長弄不住孩子了也很生氣:打他一頓就他就乖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生,他們重新審視、洞察、反省自己,並且在自我意識、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形成自尊、自信,他們不但好奇的認 識自己的身體,而且饒有興趣的認識著自己的思維。認識自己的思維要比認識自己的身體更為困難。當孩子開始審視自己的思維的時候,往往他們自己也是「糊塗」 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要求就是作為一個平等的人與成人進行對話,沒有合適的語言來表達,他們最終表現為一種煩躁,發脾氣。有時候他們並不總明白自己為什麼 按照一定的方式表現自己的行為。他們的潛意識裡往往有這樣的問題:

    「他不知道他在做什麼?」

    「我不知道他為什麼那樣做?」

    「我不知道我在做什麼?」

    當成人以他們的意志對兒童期望太多或太少時,當他們期望兒童以一種成人的思維表現時,當他們作為有責任感的人行使自己的權利為兒童作出決策 時,兒童迷失了自我。兒童的生命充滿選擇,兒童喜歡擁有選擇,在選擇中孩子變得充滿自信、獨立自主、自我約束、富有責任。「在兒童身上發展自主性的終極目 標是讓他們管理自己的行為,並且在好與壞、正確與錯誤之間作出決定。」

    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孩子有權利選擇嗎?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嘗試選擇呢?這些語言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可聞,處處可聽:

    你必須洗臉睡覺,要不爸爸揍你。

    你不可以出去玩,必須寫作業。

    你不許把東西弄壞。

    你必須上舞蹈班。

    你不能看電視了,做我給你留的英語題。

    孩子在做著老師和家長的所要求做的事情,不需要也不允許他們自己去思考喜歡做什麼,想要做什麼,怎麼做,什麼時候做,「必須」按照成人的要 求在限制的範圍內去完成「任務」。越是自信的家長越是獨斷,他們的孩子在「不許」中沒有權利去選擇自己的生命意志,只能是父母和學校的教育的囚徒。

    一個孩子來到學校時由於沒有意識到安靜的規則大聲吵鬧,老師可能大聲斥責兒童,直到她安靜的坐在一邊咬指甲。教師沒有刻意讓孩子去咬指甲,但是卻造成了兒童的這一行為,教師卻並沒有意識的已經發生了什麼。

    孩子不「聽話」,不「服從」時,家長會用巴掌打孩子,認為不打不行!實際上他們潛意識裡告訴孩子一種思維定勢,在人際關係中使用攻擊是允許 的。被打的孩子在與其他兒童玩耍時會經常的實施攻擊行為。成人意圖控制孩子的方式使孩子失去了判斷是非、選擇對錯的思維力,他們擺脫外部控制和家長權威的 慾望更為強烈。

    奧修分析了小孩子第一次抽煙的心理:他的內心並不喜歡,但是他必須去做它,因為母親說:「不要抽煙!」他就是要反對母親,那是要分開存在的 唯一方式。他反叛父母,反叛老師,只是為了有意無意的表達:「我不是你,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是我自己。你不能夠那樣命令我,我不是一個奴隸,我有我的喜 好,我有我的判斷。」

    教育機構、老師、父母在把他們所認可的知識體系和價值觀強加給孩子的時候,往往壓抑了孩子的思維和靈性,有些孩子成為聽話的「好孩子」,勉 強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內心極度壓抑,總有一種憋屈的感覺;有些個性極強的孩子在壓抑之下尋找發洩方式,產生逆反行為,與學校、父母起衝突,甚至自暴自 棄以刺激父母,給學校、家庭和社會埋下隱患和帶來傷害。孩子的失敗,誰來負責?我們難辭其咎。兒童當前與未來的思維發展與行為偏差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主 題。

 

★選擇的自由放在誰的手裡?

    我們做孩子的時候,私下裡常常抱怨家長的霸道,可是,一旦我們做了家長,卻往往公開責怪孩子的任性。這種情形使得兩代人總是生活在兩個難以 溝通和交流的世界裡。其實,如果做家長的不是把自己做孩子的體驗早早地從記憶中抹去,那麼,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許多願望和要求竟是那樣的純真而合理,他們甚至就是在演繹我們當年被父母所掐滅的一個個夢想。

     其實,孩子的世界沒有改變,唯一改變了的是我們成人世界裡的生活邏輯。我們審視世界時已經失去了孩子那種超越功利的邏輯準則,對人生的規劃 和事業的選擇不再依憑什麼興趣和潛能,而主要看自己所從事的一切能否換來榮譽、地位和實力,我們甚至還有意無意地把這種價值取向遷移到孩子。有人說,選擇 的自由一半掌握在自己手裡,一半掌握在別人手裡。可是,對於孩子而言,選擇的自由則是小半掌握在自己手裡,大半操控在大人手裡。由此,長者的開明程度有時 在某種意義上就決定了孩子的發展程度。

    台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繪畫的天分很小就已經顯露出來,看漫畫、繪漫畫更是他從小到大不曾中斷過的事情。十五歲讀初二那年,他因成績欠佳 而留級。這時,台北一家出版社寫信給他,邀請他去為他們畫漫畫。於是,他決定輟學。由於父親充分瞭解他對漫畫深深的愛好,因此對他這一重大決定,毫不猶豫 地頷首同意。

    蔡志忠的父親對兒子的支援,不僅建立在對兒子愛好漫畫的充分理解上,更是建立在基於對孩子自主選擇的尊重上。一些父母其實也並非不知孩子的 特長稟賦和興趣愛好,只是出於上述種種原因而不能容忍孩子自主地去規劃人生,自主地去選擇未來。他們希望的情形是子繼父業,女承母業,代代相續,綿延不 絕。一旦孩子的興趣背離了他們的希望,一旦孩子的追求不合世俗的「正道」,或規勸之,或告誡之,或懲罰之,然而由此而成功者並不多見,由此而演變為種種悲 劇的倒不鮮見。

    多年後,當蔡志忠以漫畫家的身份獲得台灣「十大傑出青年」榮譽時,站在萬眾矚目的台上,他淚滿盈睫地說:「我特別要感謝我的父親,因為他沒 有逼我繼續上學......也沒有逼我將他一生未完成的願望要我去完成,因而才使我有機會畫漫畫,感謝爸爸!」 蔡志忠先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滿懷感激地道出了自己的心聲。

    夏正江先生說過:「讓兒童學會選擇,實為學會運用自由。學會運用自由應成為教育的一個基本目的。」當然,家長關注孩子的未來心情是可以理解 的,指導的責任和義務也是責無旁貸的,只是不要包辦代替。要知道:主動的選擇才會帶來主動的學習,提供主動選擇的教育才是有效而成功的教育。

 


●忽視,也是一種侵犯

★不理孩子會對他造成傷害

    關於兒童,國際上有一個重要的課題是《兒童虐待與忽視問題》。不細想時你會認為:中國每家只有一個孩子,個個寵愛有加,何來虐待與忽視?細 想一下,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尊重兒童權利,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的事還少嗎?而這種侵權往往打著「愛」的旗號在傷害孩子,是大人用無知的愛去害孩子,這 一點你想過嗎?比如強迫孩子多吃,強迫孩子學琴,強迫孩子背唐詩……

    對孩子的虐待和忽視是由孩子的父母或監護人有意或無意造成的。這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了當前性的或永久性的傷害,一般可分為身體虐待、性虐待、 精神虐待和忽視4個類型。精神虐待包括拒絕、孤立、恐嚇、漠視、剝奪或賄賂。這種做法往往對孩子形成心理傷害,是對人類心理滿足、安全感、自尊的直接侵 犯,這種負面影響將是長期的。忽視是最常見的形式,它是由父母或監護人對孩子缺乏監督和關照而導致了傷害。這也可以理解為嚴重地或長期地有意或忽略了孩子 的基本需求(衣、食、住、醫療、教育、安全、情感等),以致危害或損害了兒童的健康和發展。

    看了上述內容,你可能理解了「不理孩子」就是有意地忽略孩子,其惡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希望每位家長多瞭解一點兒兒童權利——孩子們擁有生存 權、發展權、保護權和參與權,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之權,是不應該被剝奪的權利。對兩個月的孩子而言,當他哭時,爸媽有意地任他哭泣,不理他,顯然就 是不妥當的做法。


★體會小寶寶的困境

    不要忽視滿月前孩子的哭聲哇———哇——」

    「又哭了,一天到晚就會哭!」初為人母的婷婷,一聽到房間裡傳來的哭聲,忍不住抱怨了起來。她放下手邊的工作,無奈地走向房間,不知道這回 又是怎麼了,抱起剛滿月的小嬰兒仔細地端詳,沒事呀!剛吃飯了,尿布也剛換過,哭什麼哭!她立即把小嬰兒放回床上,可是寶寶也不甘示弱,馬上咧開大嘴,哭 得比剛才更大聲。

     婷婷本想再度抱起寶寶,可是手伸出去一半又縮了回來,因為她的腦海裡記起已經有兩個寶寶的朋友告訴她:「小嬰兒寵不得喲,如果一哭就抱,那你就慘了,只能整天抱著他,什麼事都不能做,所以噢——」

    「對,不能一哭就抱,從現在就開始養成習慣,以後我才有好日子過!」婷婷心裡打定了主意,竟然不顧哭得滿臉通紅的寶寶,轉身出了房間,還順手把門帶上,免得聽得心軟了。於是,寶寶哭得聲嘶力竭,最後累得睡著了,眼角還帶著淚水……

    多麼教人心疼的畫面啊!奉勸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忽視寶寶的哭聲, 千萬不要忽視寶寶的哭聲,尤其是滿週歲以前的嬰兒。你想想,這麼小的孩子,他不會說話,也不會手語,你叫他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呢?除了哭以外,他什麼也不 會呀!(正確的觀念:不要忽視寶寶的哭,設法找出哭的原因,並且解決問題,以滿足寶寶的需要。)


★試著去體會一下小寶寶的感受——

    有一天,你突然肚子疼得不得了,你呼喊家人,你確實知道家裡有其他人在,可是你喊了半天卻沒人理你,那時你心裡會有什麼感覺呢?是無助、緊 張、恐懼;如果家人走過來看你一下,然後又走開去做他的事,無視你痛苦的表情和哀號時,你又是什麼感覺呢?憤怒、絕望、挫折;甚至你的家人還在一旁談天說 笑,我想你大概會氣瘋了,發誓這輩子再也不要跟他們說話,或是離家出走再也不回來了。


★設身處地地想像一下,那麼,你還會忍心不理會寶寶的哭嗎?

    不管寶寶的哭是為了什麼,他最終的目的都是「叫人」、「引人注意」,因為他有某種需要,他想告訴你他怎麼了:可能是尿布該換了,可能是肚子餓了或肚子脹得難過,也可能是衣服上有個小東西,刺得他難過,更可能是太熱或太冷了。

    而睡覺前的哭鬧(這是嬰兒極為常見的哭,稍哄一下就會沉沉入睡了),也可能是他就是覺得寂寞、無聊,希望有人來陪陪他,跟他說說話,說什麼都沒關係……不管是哪一種原因的哭,父母都不能不去理會他,而且還要設法找出原因,解決寶寶的問題。

     寶寶剛出生的那段日子,他的哭聲可能使初為人母人父的你不知所措,甚至跟著他一起哭。不過,細心的父母不久之後就可以從寶寶的哭聲裡分辨出不同的需要,一聽就能八九不離十地抓出他的問題,滿足他的需要。

     不要不理會寶寶的哭,不要讓他在那麼小的時候,就對周圍的人失去信任,不要讓他變得悲觀,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地哭都不會有人理,長大以後成 為一個做事消極、沒有努力向上精神的人。因為他從小就深深體會了「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這件事,而且,根據專家的研究,嬰幼兒時期受到關注注意的孩子,兒 童期和青少年期會比較少有讓父母傷腦筋的行為。

 

★不要忽視孩子對母親的愛

    有一位母親,她在論壇把自己教育孩子的點點滴滴貼了出來和大家交流,許多網友都被這位母親對孩子的愛所感動,對母愛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有一位學生卻跟帖說:「真羨慕你的兒子有你這麼好的媽媽,如果我的媽媽有那麼好就好了,當然,如果我也能那麼好。」這個孩子是好樣的,因為她在渴望母愛的同 時,也會反省一下自己對母親的愛。

    我有時會看看兒子寫的作文,我讀到過兒子寫的《母親的手》、《母親》、《我很重要》等歌頌母愛的命題作文,卻從未讀到過兒子寫自己如何關心 體貼母親的作文,其實我兒子也是個非常孝順的孩子。有一次,我問:「你寫過表現自己關心媽媽的作文嗎?」「沒有,老師沒佈置。」兒子回答。

    穆尼爾.納素夫說:「母愛不僅僅是指母親對孩子的愛,也應包含孩子對母親的愛。」但現實中,人們往往過多地注意到母親對孩子的愛,卻忽視了孩子對母親的愛。

    有的孩子想為母親分擔一點家務,家長會說:「看書去,只要你把書讀好就夠了。」在大學讀書的孩子要回來了,打電話問:「我幫你們買點什麼禮 物呢?」「不用了,你人回來就是最好的禮物。」這是多數家長會說的話。持這種態度的家長都忘記了一點,好的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它來自於生活的點點滴滴。為 了讓愛成為一種習慣,請不要忽視孩子對母親的愛。

 

●還給孩子失敗的權利

    自從兒子進了足球隊,我們便隨著他轉戰各地打比賽。這之中有捧回冠軍杯的輝煌,也有走麥城的沮喪,箇中滋味,不親身經歷是無法體會的。

    他們隊有個傳統,就是比賽結束的時候,家長們站成一排,伸手跟跑過來的小隊員擊掌慶賀。我一直很欣賞這個傳統,這是一個技術成熟的足球隊,在和溫莎和密西根的許多足球隊交鋒的時候幾乎是戰無不勝的。

    在我看來,就這個動作的含義而言,孩子們是當之無愧的。可是有一次,在一個很重要的足球聯賽中,他們隊出人意料地輸給一個不是對手的對手。 大家都很難過,我以為這個儀式就免了吧。誰知剛才還在場下為進了一個球歡呼雀躍,為失去一分捶胸頓足的家長們一轉臉就笑容滿面地跟垂頭喪氣的小隊員擊掌慶 賀「Good job」了。

    一場本該贏的比賽打成這個樣子還說「Good Job」?當我痛心疾首地向一位家長表達惋惜之情時,他聳聳肩說,Well,他們還是孩子,從這場比賽他們可以學到更多東西呢。我恍然,原來他傳達給孩子們的信息是,我很在乎你的成功,但我尊重你失敗的權利。

    很早我就注意到加拿大人對孩子不完美的寬容。比如從來沒聽說做父母的為考試沒考好打孩子的。記得有一次我聽到鄰居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對他爸 爸說,爹地,成績單拿回來了。正在修車的父親問,學得怎麼樣?兒子說,C,C,C,B,B……父親高興地說:Good Job!我在旁邊聽了差點沒暈過去。那幾天我正為兒子有一門課得了B,破壞了全A記錄生他氣呢。我很佩服加拿大人能這麼平和地接受孩子的平庸,心想定是洋 人對孩子不如中國人心重。

    後來我發現並不完全是這樣。那是兒子進了足球隊以後,每次去外地打比較重要的比賽,教練都會要求當天的飲食要營養豐富,不要給孩子吃油膩的 食物。有一個隊員的家長認定「潛水艇」快餐店的三明治特別符合要求,就總是去「潛水艇」買三明治。偏偏有一次比賽的地方附近好幾條街都沒有「潛水艇」。這 個父親居然開車尋遍了近半個城的大街小巷,才拎著個「潛水艇」三明治趕回來。他們對孩子像中國人一樣心重!唯一的不同是他們能夠接受孩子的失敗。

    接受孩子的失敗,就給了他成功的機會。兒子擔任責任重大的中後衛期間有一次失誤導致全隊敗北。我當時想,完了,教練再也不會用他了。誰知教練只是對那個球的處理作了技術上的提醒。一個月之後的另一場比賽,兒子依然作為主力陣容出場。至今,他仍然是這個位子的出色選手。

    尊重成長中的孩子失敗的權利是西方文化中極具人情味的一部分。我們很多家長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對孩子的發育有多麼重要。當我們因為孩子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動輒辱罵時,我們忘了,孩子還在成長,他有權失敗。回首人生,我們正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失敗中,走向成功。


出處:http://tw.myblog.yahoo.com/jw!n.MfJ0OQERPEmVZcKmvuhypm6A--/article?mid=18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ppyRai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