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生育率的下降,不但令人口結構出現少子化型態,在對經濟、家庭與文化將產生深遠影響的同時,亦左右為人父母者養育、教育下一代的價值觀,成為不可忽視 的社會現象!早在20多年前,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學齡前只要快快樂樂度日即可,然而在親職教育被大力推動的今天,多數家庭趨向選擇生育較 少數的後代,以利專心栽培,導致原本「兒童本位」的信念,在大人本位的錯置下,變調成父母過度操控孩子的成長節奏。但是,讓孩子如此「充實」地度過每一 天,究竟是愛是害,是望子成龍或者揠苗助長?



    在現代社會,身為一個母親需要考慮的事情真是不勝枚舉!從懷孕時戰戰兢兢、生怕孩子發育亮起紅燈,到生產前後疑神疑鬼,擔心自己母乳不足、餓壞了寶寶
    ──畢竟將一個完全依賴妳的新生命帶來這個世界,是如此重大的責任,如果過程中出現什麼閃失,我們除了自己還能責怪誰呢?許多人便是在這樣巨大的壓力下,努力揣摩為人父母該說、該作、該屢行的義務有哪些。
 
什麼原因,讓我們對孩子做出自以為是的要求?
    心理出版社董事長洪有義教授強調,家長對孩子懷抱期待絕對是正常的,這不但是為人父母的權利義務,更是責任,只不過因為作法上出了問題、或者無法掌握以下2個重點,於是讓我們對下一代做出自以為是的要求。
 
① 身心發展特質
    許多父母對於孩子各個年齡階段的發展特質及發展任務缺乏了解,因此不但無 法提出因應的親職任務,甚至會對孩子提出不合理、在他們這個年紀根本無法作到的要求。洪有義教授提醒,身為父母者,或許擁有各式各樣的專業,但無論你是出 色的工程師、會計師或者律師…對於孩子的養育,都需要再教育,以避免帶給下一代過多、過大的壓力。
 
了解特質 然後互動
    既然過與不及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皆非好事,父母又該如何辨別自己的要求是 否太過?洪有義教授提醒讀者,孩子的認知能力表現與他的年齡絕對相關,舉凡才出生幾天的新生兒,就能短暫地記得一些事情,可以分辨媽媽聲音裡的獨特音質、 音調與旋律,成為學習語言的重要基礎與開端,抑或孩子在2歲前詞彙增加速度緩慢、2~5 歲急速增加,直至6歲後又漸緩等發展過程中的階段現象,身為父母者不但應持續學習、充分了解,更該積極參與。特別是從新近的研究發現,嬰幼兒親子間的互動,但是嬰幼兒認知發展的基礎,更是孩子日後發展人際關係的關鍵,父母們不應逃避這項責任。
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8階段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醫師艾瑞克森(E.H.Erikson)的人格終生發展 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他認為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可能為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比方說嬰兒期(0~1.5歲):歲是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
 
② 尊重個別差異
    不知是父母們未曾察覺,或者刻意忽視,但個別差異的存在,在一個健全的社 會中其實是必然的現象。洪有義教授認為,個別教育甚至是教育最重要的事實,唯有充分了解,家長們才知道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有趣的是,許多媽媽在面對子 女表現未如預期時,總愛將「你把我的臉丟光了」掛在嘴邊,洪有義對此不禁提問:「孩子的功課跟媽媽的臉有什麼關係?跟媽媽的臉相關的,應該是化妝品才 對!」

    此外,許多父母認為打球無用,盡是旁門左道;唱歌無用,不過鬼吼鬼叫…唯 有讀書高的偏頗觀念,讓家長忽略孩子具有不同的能力、興趣與性向,以至落入不斷與別人比較的教養窠臼。身為父母,洪有義教授體醒應具備相當程度的自覺與體 認,如果連你自己都沒辦法「跟別人一樣」(比方薪水或者社會地位),就不該在孩子身上強加壓力,對他抱持過份過度的期待。
 
提早學習2年 居然只領先了10週?
    許多父母因為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因此讓他們提早學習讀寫算,盼藉 此確保日後的成就。但令人意料之外的是,根據研究顯示,許多早在幼稚園時期就開始學習注音符號的孩子,在進入小學後,往往會面臨適應不良的狀況,洪有義教 授為此補充道,提早在幼稚園裡就開始學習注音符號的孩子,與進入小學後才展開學習的孩子相較,僅保持10週的領先──也就是說,經過10週之後,兩者的程 度並無顯著的差別,你卻可能讓孩子犧牲他2年──甚至更長久的快樂時光。
    儘管許多專家學者強調,健全、刺激充分的嬰兒期,確實對孩子大腦的健全發 展有著關鍵性的影響,然而仔細對照相關報導後家長們就會發現,所謂「刺激」其實包含在正常、關愛的照顧當中,而非借助促進智能的玩具、光碟所能完成。事實上,一般家庭的居家環境即可提供孩子不少刺激,比方微波爐發出的聲響、洗澡時的肥皂香、透過樹葉照射過來的光影等,畢竟人類經歷幾千萬年的演變,才進步到 現在的生理結構,一旦掌握機會,天賦的能力會促使我們盡量擴張發展的可能性,因此父母們大可不必給予寶寶那些刻意、額外的刺激,就讓它們將小手伸進蘋果泥 裡,看看會有什麼結果,或者拿著湯匙敲敲打打,聆聽自己創造出來的節奏吧!這些在孩子控制範圍內的心智啟發,讓他們更加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掌管自己的小宇 宙,對日後自尊心的建立具有相當大的好處!
 

為人父母的正確觀念:樂當園丁!
    洪有義教授常提醒教育工作者,無論老師或者父母,都像是「園丁」而非「陶藝工」。後者可以依照自己的要求、想像,形塑創造各式各樣的設計,成品的好壞,端視陶藝師傅的能力而定,但前者卻非如此。園丁一旦灑下玫瑰的種子,開出來的就是玫瑰,不可能期待它變成水仙花、喇叭花,你只能努力灌溉、剪草、除蟲、施肥,讓花期更長、花朵更大、花朵更多,讓它順性適性去發展,如此一來父母不會自以為是。
 

參與過程 然後啟發
    洪有義教授回憶女兒就讀小二時,某日晚餐結束後全家人聚在一起聊天,她興致勃勃提問,要求哥哥回答:「一隻螃蟹爬過一堆牛糞,牠有8隻小腳卻只留下7個腳印,為什麼?」就讀小三的哥哥回答:「我知道!因為螃蟹的一隻腳斷了。」 妹妹搖頭;哥哥又再答道:「因為一腳翹起來?」妹妹再次搖頭。在所有答案都遭否定後,哥哥很生氣,妹妹則對此洋洋得意,公布正確答案:「這還不簡單,因為 牛糞很臭,所以螃蟹舉起一隻腳捏著鼻子、只留下7個腳印啊!」洪有義教授當下覺得女兒的答案很可愛,卻不忘鼓勵兒子,稱讚他的回答並非錯誤,只是看法不同。

    一如上述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洪有義教授建議家長放手讓孩子自己動腦思 考,即便所作所為天馬行空、不合乎所謂的「邏輯」,也值得嘉許。透過過程的參與,孩子們將有機會練習、進而對周遭有趣的事物建構出印象,而富愛心和童心的 大人,只需在一旁給予關注和進行互動,這些刺激就已經夠豐富了!
 
樹上剩下幾隻鳥?
    有別於西方教育制度所要求的能力培養,東方教育制度更側重知識的灌輸,正因如此,許多問題一旦進到台灣的教室裡,都有了「正確答案」。比方「樹上有10隻小鳥,獵人開槍打死了一隻小鳥,還剩下幾隻?」,洪有義教授在演講場合經 常提出這個問題──被人們認為最笨的學生,可能回答不知道;中規中矩的學生,則會說「10隻減1隻等於9隻」;聰明點的學生,或許認為「因為槍聲,所以剩 下的鳥都飛走了。樹上沒有鳥。」;但是當孩子回答8隻時,他就是刻意跟大人作對,又或者笨得不像話?難道「因為鳥爸爸被獵人打死,鳥媽媽被槍聲嚇跑,但是 8隻小鳥還不會飛,所以哪裡也去不了。」這樣的答案,就不合乎邏輯?

    在期望走出望子成龍症候群之前,家長們應當將強壓在孩子身上、陳舊且沉重的石塊挪開,那些姑且稱之為正確答案的負擔,或許包含了父母們滿滿的愛與期望,卻有可能適得其反,限制下一代的發展。
 

作者:洪有義教授  出處:118期媽咪寶貝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ppyRai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