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家寶寶是跟屁蟲嗎?     如何陪伴孩子走過分離焦慮

 

    教養孩子的路上,有苦、有歡樂。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會有一段時間,容易因為和媽咪分離產生焦慮的感覺,這種親密的情感連結,你是否也同樣感同身受?你家的寶寶無法離開你的身邊嗎?如何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呢?聽聽專家怎麼說吧!

PART 1 認識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什麼?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林惠雅教授指出,孩子在某一段特定的時間裡,她和特定的對象分開的時候,會有焦慮的感覺,從孩子的哭鬧等等外在抗議行為可以看出。例如,七個月大的強強和媽咪分離時,他可能會哭;而第一次上幼兒園的依依可能在媽咪離開時,而哭著並哀求不要把她留在園裡。這些反應都可能反映出嬰兒或孩子 有分離焦慮。

    她進一步解釋,特定的對象指的就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過去我們常常會認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是媽咪,隨著社會變遷之後所產生的變化,現代社會中,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也有可能會是爸爸、阿媽、阿公,或是保母。

 

分離焦慮出現的年齡和發生的原因?

    從學者Bowlby依附理論的觀點來看,約在寶寶6~8個月至18~24個月的期間,大約處於特定依附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嬰兒與某個特定的對象分離時,會開始出現明顯的不舒服的表情和抗議的行為。由於嬰兒8~9個月左右開始能爬,他們會想要跟在主要照顧者後面、靠近主要照顧者,他們變得有點害怕陌生人,這些嬰兒已形成他們的依附關係了。

    林惠雅教授說明,這個階段有個特色,即特定對象是寶寶的安全堡壘。換句話說,一方面,寶寶以特定對象作為他的安全堡壘並去探索週遭的環境;另一方面,因為寶寶和特定對象有強烈的情感連結存在,所以當他要跟特定對象分離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焦慮感。


認識「安全堡壘」

    嬰兒將主要照顧者當成一個堡壘,由此出發去探索環境,需要情緒支持時,他們則會來此尋找。例如,有安全依附的嬰兒安安跟著母親去鄰居家時,只要他偶爾回頭仍 可看到母親坐在沙發椅上,他就會很放心地到客廳偏遠的角落去探索了。但是當母親因到浴室去而消失不見時,安安就會擔心並且不願再去探索了。

    「每個小孩都會有分離焦慮嗎?」依據學者Bowlby依附理論的觀點,一般小孩都會有。林惠雅教授說,只是,每個孩子的分離焦慮、或是因分離焦慮而表現的抗議 行為,會因為個人的特質或氣質而有個別差異。例如,有些孩子在面對新的人事物時,會比較能接受,有些孩子則比較退縮,對於比較退縮的孩子而言,其分離焦慮 可能會強一些。還有,有的孩子反應強度很強,因此其哭鬧的抗議行為就會比較強烈。

 

 

PART 2 孩子好黏,怎麼辦?

    林惠雅教授指出,一般來說,寶寶會在出現分離焦慮是比較短暫、不明顯的。所以,媽咪可以不用太過於焦慮。不過,有兩種情況可能是媽咪較會感受到小孩的分離焦慮,一個是寶寶給保母帶的情形,另一個是小孩進入幼稚園的階段。

【結語】

    事實上,寶寶的分離焦慮也代表了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那種難分難捨的真情流露感,是很珍貴的!只要家長做好妥善的處理,陪伴孩子走過他們分離焦慮的這段期間,孩子可以順利度過此時期所帶來的焦慮與不適應。


   
採訪撰文/實習記者黃怡珍、陳怡帆、林姿吟  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 林惠雅
出處:2007.9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ppyRai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