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小醫 2007.07.11發表於[眼鏡小醫的腳ㄚ故事館]
關於小兒扁平足(先天性扁平足,又俗稱鴨母蹄)的資訊主要來自矯正鞋具公司、復健師或復健科醫師,以及小兒骨科醫師三方面,莫衷一是的說法,常讓心急的家長不知該如何是好。從足踝外科的觀點出發,我們該如何看待小兒扁平足的發現與治療呢?
社會上關於小兒扁平足(先天性扁平足,又俗稱鴨母蹄)的資訊主要來自三方面:
1、矯正鞋具公司:因為商業因素的考量,自然積極鼓吹患者多利用矯正鞋具;
2、復健師或復健科醫師:由於足踝手術並非他們的專長,因此除建議家長購買矯正 鞋墊、肌內效貼布等輔助器材外,頂多以拉筋及長期復健來治療;
3、小兒骨科醫師:認為幼兒時期的扁平足,大都會隨著年齡的成長,足弓發育完整而改善,除非特別畸形不能活動,否則順其自然,不需要特別治療。
那究竟是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還是順其自然、勿杞人憂天?就這樣,小兒扁平足就像支德州安打,落在醫療的三不管地帶,究竟需不需要擔心?需不需要花大錢買矯正鞋墊?手術能不能根治?莫衷一是的說法,常讓心急的家長不知該如何是好。
「矯正鞋墊」具矯正療效嗎!?
許多家長為了想“及早”治療心愛寶貝的小兒扁平足,於是懷報希望、動輒花上數千,甚至上萬的金錢為子女購買矯正鞋墊,然而最不能忍受的卻是數年後希望落空!結果與期待相去甚遠。
但是,「如果我的孩子就是那4%的小兒扁平足患者怎麼辦?」這恐怕才是家長心中最焦急的一塊大石頭。的確,台灣每年20萬新生兒當中,按比例會有8000名孩子是貨真價實的小兒扁平足,人數不能說少,但家長到底該如何才能確實得知自己的孩子是否罹患小兒扁平足呢?
事實上,從足踝外科醫師的觀點來看,足弓塌陷並不是判定小兒扁平足的絕對條件,有疑慮的家長,可以在子女7~9歲左右,仔細觀察當子女雙腳跟合併站立時,小腿的中心線是否呈現彎曲,若同時具有前述兩種情況,才必須進一步請教足踝專科醫師。
一般來說,嚴重的小兒扁平足會有一些外翻足的症狀,如腳尖外旋、足跟不正、腳內側有很大突起等。所以若是因腳內側張力過大,引發疼痛,或走路時以腳內側推進,形成步態內八等症狀,就更應該及早至醫院,做更精密的檢查,以免貽誤扁平足的治療時機。
14~16歲:輕鬆根治的最後關鍵期
多
年前我到國外參加足踝醫學會所舉辦的研討會,發現一種以高密度聚乙烯材質製成的內矯正器進行的手術,稱為「距下關節限制術」,他的原理就像是把穿在外面的
矯正鞋墊植入腳內,所以效果十分顯著,加上小兒扁平足的患者都還在成長階段,隨著時間,肌腱的生長自然會永久定型在正確的鬆緊度。(高密度聚乙烯就是一般
人工關節所用的材料,已經使用數十年,證明長期在人體內的安全性)
這一項在先進國家行之有年的手術,可惜在國內仍乏人問津,其實「距下關節限制術」不但可以根治小兒扁平足,而且還有傷口小,恢復迅速,病人術後馬上就可以活動等優點。
不過,這項療效顯著的手術卻有個限制,就是必須在孩童足弓完全發育前進行,以目前小朋友成長較快的情形來看,最遲應該在14~16歲前進行手術,否則等小朋友長大,當小兒扁平足演進為僵直性的成人扁平足時,這時候的矯正手術,就只有截骨斷筋一途更麻煩了。
讓小兒扁平足的孩子也能擁有藍天
當
我五年前開始引進「距下關節限制術」的治療方式時,也曾擔心這種手術的預後是不是沒有想像中的好。但這是嚴格的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委員會(FDA)核准的醫
材,且隨著手術經驗的增加,所有患者術後門診追蹤均表現良好無明顯不適感,我才感到信心大增,多次在國內外醫學會發表治療結果。術前大多數家長對於讓小孩
子手術總是頗有疑慮,但看到術後步態的改善活動度增加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常常會笑逐顏開的向我道謝,甚至於許多人還懷疑為什麼沒有更多的人接受這樣簡單有
效的手術呢?
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如果每年8000名小兒扁平足的孩童,都能在兩大關鍵時期,適時地關注與選擇正確的治療方式,那我們豈不可以讓許多原本陰鬱、不愛活動的孩子,能擁有更健康、更具生活品質的未來!
出處:http://blog.yam.com/chujohn/article/1085060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