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聽力障礙不易發現,常常為家長所忽略,因為幼童無法自己表達。即使先進如美國,在一九九0年代,聽障平均被發現時,已二、五歲。不幸的是,人 類的語言發展有所謂的【最佳期】(optimal period),目前認為是二歲以前。在這段期間如果沒有足夠的聽覺刺激,將無法發展出正常的語言。語言的發展不全或遲緩,會造成個人在社會上嚴重的殘 障。因此早期發現聽障兒童,予以治療或復健.是兒童保健方面重要的課題。

 

幼童聽障是否值得篩檢? 

既然兒童無法表達,如何才能檢查其聽力是否正常呢?事實上目前的電器生理檢查及耳聲傳射檢查都能對新生兒做精確的聽力評估。但並不是每位父母都會帶孩子來檢查,因此常常會延遲了聽力障礙發現的時間,故而使用快速、簡單的方法對每個幼兒做篩檢,應是偵測幼童聽障的有效方法。

 

在考慮特定疾病是否值得篩檢時,需考慮以下的因素:

疾病的發生率,發生率太低的疾病不適台篩檢,而聽障發生率約為七百五十分之一,與目前已在篩檢的疾病如苯酮尿症、甲狀腺機能低下等的發生率接近,故值得篩檢。

該疾病是否有辦法治療,即篩檢出來後會不曾對病人的長期結果有幫助?比如說色盲目前是無法治療的,所以篩檢沒有意義。而聽障一旦偵測出來,早期復健,可以學會語呂盲,大大地降低日後的殘障,所以篩檢是有其必要性的。

是否有適當的篩檢工具。好的篩檢工具必需具備的條件在下段曾提到,但的確是有適當的方法對不同年齡之幼童做篩檢。因此,由上可知,幼童聽力篩檢是必要且可行的。

 


常見的幼兒聽力檢查

談到篩檢工具,在選擇時,必須考慮篩檢對象的年齡、成熟度及合作性。好的篩檢工具需具備下列條件:

(一)簡單、易操作且快速。(二)可信度及萬顯性高。(三)敏感性及特異性高。(四)具經濟效益,即儀器及人力成本均低。

 


常見的幼兒聽力檢查及是否適合篩檢簡介如下:

1. 純音聽力檢查:即測量幼童各頻率的純音聽力閾值。適合學齡以上之幼童,不適合學齡以下之幼兒。行為觀察聽力檢查及遊戲聽力檢查:此二種聽力檢查乃針對無法表達之嬰幼兒,測量其對聲音的反應。由於耗時較久,且必須由專業資深聽力師執行及操作,故不適合用做聽力篩檢。

2.語音聽力檢查:測量幼童分辨語音的能力,很明顯的,對較小的兒童不能使用。

3.聽阻聽力檢查:測量中耳的阻力及壓力變化,以及耳膜的運動性,可以相當敏感地偵測出中耳積水、負壓等疾患,由於操作簡便、快速,十分適合做中耳功能的篩檢。

4. 耳聲傳射檢查(otoacoustic emission):利用耳蝸的非線性特徵,測量外毛細胞的功能。又可細分扭曲產物耳聲傳射(DPOAE),短暫誘發耳聲傳射(TEOAE)等。操作簡 單、快速。敏感度、特異度、效率、信度均高,十分合適對幼兒做內耳功能的篩檢。

5.聽性腦幹反應檢查(ABR):測量聽神經及腦幹對聲音的反應。由於不需病人的反應,所以也發展出自動、快速的ABR,針對幼童做聽力篩檢。

由以上的說明可知,針對不同的對象,有最適合的篩檢工具,對新生兒,重要的是偵測出神經性聽障,因此耳聲傳射及聽性腦幹反應最為適合,而對學齡前幼童,中耳炎發生率高,聽阻聽力檢查是絕佳篩檢工具,等到學齡後,純音聽力篩檢就已足夠。 

 


高危險群新生兒的篩檢 

美國自一九三O年起即已開始從事大規模的學童聽力篩檢。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篩檢對象的年齡也逐年降低,目的在及早發現聽障。一九九O年代,耳聲傳射檢查被 發明後,篩檢對象已針對新生兒。起初先進行的是高危險群新生兒的篩檢,篩檢的工具是TEOAE或DPOAE。所謂高危險群新生兒包括:父、母親任一方有聽 障之家族史。母親懷孕期的前三個月,感染過德國麻疹或其他病毒性疾病。出生時體重小於1500克。出生後有黃疤病史。出生時有缺氧現象有細菌性腦膜炎病史 者。上頭頸部有先天異常者,包括顏面骨狹小,兩眼珠不同顏色,額頭有一撮白髮等。

目前美國已有數州已強制執行新生兒的全面篩檢,當然有關全面篩檢的最佳工具,以及是否符合經濟效益仍有爭論,但不可避免的,這將是未來的趨勢,也是能夠最早偵測出幼童聽障的最佳方法。 

 


臺灣學齡前與學齡兒童聽力篩檢

國內的兒聽力篩檢起步較晚。目前除了各大醫院對早產兒及高危險群新生兒做篩檢外,曾經大規模執行的是學齡前與學齡兒童聽力篩檢。而其最主要之目的有二: (一)發現被忽略的,較輕微的或單側的聽障。因為較嚴重的聽障大多較早已由父母或親友發現,不至於拖到學齡或學齡前(四~六歲)。(二)發現中耳疾病所引 起的傳導性聽障。在學齡前與學齡期是中耳炎或中耳積水的好發期。這些中耳疾病所引起的聽障並不曾十分嚴重,因此也常常被父母或孩童自己忽略。

過去曾做過的聽力篩檢,其結果如下:民國七十四年台北市調查發現約有百分之十一的聽障幼童被家長注意到之年紀已在四歲以後。民國七十五年及七十八年由台中榮 總及高醫所做的調查顯示,學齡前及六歲幼童的中耳炎盛行率約分別為二十八、五%及六%。民國八十四年起,省立婦幼衛生研究所連續四年針對三一四歲的學齡前 兒童做大規模的篩檢。八十四年的結果顯示幼童中耳炎比例在十六.六%。八十五年則為一O.四兆,而並且發現中耳炎的平均聽力閾值約為十九、五分貝。調查中 並發現四例輕度感音聽障患者。八十六年中耳炎盛行率超過七%,且發現有O.三%(十四人)輕度感音聽障。八十七年則發現幼童中耳炎盛行率為六.二%,輕至 中度的感音聽障則高達O.九﹪。

除了中耳炎及輕度聽障患者的偵測之外,婦研所的研究並針對各種篩檢方法做比較。結果顯示遊 戲聽力檢查雖然敏感度及特異度均高,但需資深聽力師操作,結果才會可信。鐙骨肌反射檢查的敏感度及特異度較低。而鼓室圖檢查及DPOAE檢查,在時間、經 濟效益、信度、操作方便、敏感度及特異度方面均佳,故適合做為學齡兒童聽力篩檢之第一線工具。而恰好,鼓室圖檢查是測量中耳功能,DPOAE則是評估內耳 毛細胞的功能。 

 

 


輕度聽障亦不利幼童的學習 

由以上的篩檢結果可知,國內學齡前兒童中有中 耳炎或輕度聽障的比例甚高,並且這些幼童的聽力障礙,都為父母所忽視。忽視的很重要原因是他們覺得小孩仍然『聽得到』。事實上,輕度的聽障,不論是感音性 或中耳炎引起的傳導性聽障對小孩子的學習是有不良影響的。負面的影響甚至持續到十歲左右。一般父母在這方面的觀念均不正確。

美國學Carol Flexor 指出,輕度聽障的幼童對較遠處傳來的聲音,較小的聲音及較快的講話等方面都有困難。由於日常生活中要比較用力去聽懂別人講話,因而易疲倦,各項智能發育也 會較不成熟。芬蘭的一項研究顯示,幼兒時期的中耳炎對日後的語言及閱讀能力都有負面影響。

美國另有一篇研究亦指出,幼兒期反覆的中耳炎或中耳積水會造成4~6歲甚至九歲之後的高層次語言能力(包括聽覺記憶、視覺、聽覺學習、噪音中的語言辨識力等)欠佳。因此將輕度聽障的幼童找出,並適當地及早治療,對他們的學習是相當重要的。

 

 

出處:http://www.facebook.com/notes/%E5%AA%BD%E5%AA%BD%E7%B6%93/%E5%B9%BC%E5%85%92%E8%81%BD%E9%9A%9C%E7%9F%A5%E5%A4%9A%E5%B0%91-%E8%AB%87%E5%B9%BC%E5%85%92%E8%81%BD%E5%8A%9B%E7%AF%A9%E6%AA%A2%E8%BD%89/2107247689677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ppyRai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