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曾對5、6個月大的嬰兒做實驗,用單眼罩遮住他們的眼睛,使他們只能用一隻眼睛看東西,然後將
一個長方形窗框的實物或圖片放在他們面前。研究者發現,如果是實物,所有嬰兒都會伸手去抓比較近的那一邊,如果是圖片,則6個月以上的嬰兒才會嘗試伸手觸
摸「靠近」的那一端。這是因為隨著視覺的發展,嬰兒能獲得的環境線索也隨之增加,因此得以判斷不同情況的景物位置,已經具有「深度知覺」。
愈靠近愈清楚
剛出生不久的寶寶,視力很模糊,也還沒有什麼行動力,大多數時間都躺在嬰兒床裡呼呼大睡,醒來多是為了吃奶,只能被動地在某個物體向他靠近時,判
斷這個物體和自己的距離。物體靠近的時候,在視野中所占的比例會變大,看起來也比較清楚(別忘了新生兒是個大近視),因此,假如他先看到一個模糊的人影,
繼而看見一張模糊的臉孔、愈來愈清楚,寶寶就知道媽媽來了;當影像變小、變模糊時,就代表媽媽離開了。父母可以在靠近寶寶時對他說話,引導他轉向聲音來
源,進而看得更清楚。
有時候,嬰兒會轉動頭部看看四周,這時,較近的物體感覺上移動幅度較大,較遠的物體移動幅度較小,而且較近的物體會遮蓋住後面物體的一部分,不到1個月的寶寶,就可以藉由這些移動的訊息,知道物體的距離。
化被動為主動
寶寶4個月大以後,通常可以在扶持之下坐起來(也喜歡坐起來看),伴隨著從眼到腦的視覺傳導路徑成熟,他開始可以藉由雙眼視覺帶來的立體感,獲取
深度訊息,不再完全依靠單眼深度線索來判斷物體遠近了。父母不妨讓他坐在不同的位置,從各種角度觀察房間,或帶他到戶外,讓他可以看到各種不同深度的景
物。
寶寶約6個月大開始學習爬行、到處探索環境,恰好在這個時期,他們開始懂得避開高度落差的地方。科學家曾經佈置一個「視覺懸崖」,也就是在透明的
玻璃平台下,設計兩種相同樣式但不同高度的平面,一邊是深邊,另一邊是淺邊,然後將6個月大的嬰兒放在中央,媽媽站在深邊或淺邊向嬰兒招手。在三十六個受
試嬰兒中,有二十七個會向媽媽爬去,當媽媽站在淺邊,二十七個嬰兒都會爬向媽媽;但是當媽媽站在深邊,只有三個會向媽媽爬去。
在這個實驗中,雖然沒有人告訴寶寶:「危險!不要過去!」他們還是選擇不要爬向看起來比較深的那一邊,但是如果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卻可能坐在學
步車裡面毫不懼怕地走過去。若用電腦來比喻,就是彷彿有一種「內建」的視覺動作能力,設定好在開始會爬的年紀啟動,為的是避免開始可以自由行動的嬰兒,把
自己帶到危險當中。嬰兒大腦發展的奧妙,實在是令人驚嘆!
從實體到平面
嬰兒到了7個月大以後,終於能像大人一樣,解讀平面圖像當中提供的深度線索。例如在前方的物體比在後方的物體靠近、較大的物體比較小的物體近、表
面質地較清晰的物體比模糊的物體近、比記憶中來得大的物體比較近。這些訊息,在嬰兒還小的時候只能透過動作來理解,而現在已經可以單單從靜態的影像中推
論。深度知覺的發展里程,到此告一段落。
【名詞小辭典:深度知覺】
對深度的知覺,由視覺分辨深與淺的差異,與經驗無關,主要機制源於大腦內部的運算。判斷深度或距離,對陸地上的動物來說很重要,是攸關性命的能
力。如果缺乏這種能力,容易發生意外,隨時都有跌倒或摔下深淵的危險,而當嬰兒有了深度知覺,他的行動可受深度知覺控制,比較不會任意地爬過高低落差太大
的地方。
作者:黃康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