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孩子老把我的話當耳邊風?為什麼每件事我都必須一講再講?為什麼每次談話到後來都變成爭執?美國著名的家庭諮商顧博迪奇常被很多父母問到這些問題,而他的回答很簡單:「你們用錯了方法。」



為了這些非常苦惱卻又不知所措的父母,曾寫出多本暢銷書的博迪奇又寫下這本《十個與孩子的重要對話》。


博迪奇認為,天下沒有不好的小孩,也沒有存心不良的父母。但即使雙方都懷有最佳善意,也可能產生出奇糟無比的親子關係。而身為父母,要盡一切所能來扭轉這樣的關係,來與孩子溝通。


而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激發父母找出有創意的方法,來與愈來愈難溝通的孩子進行溝通,進而幫助孩子建立堅強的道德性品格,讓他們未來的人生豐富又有意義。以下就是本書的精采摘要:


一般人遇到我的小孩,都會跟我誇讚他們是好孩子。其實我的小孩不是一般人所謂的乖乖牌。他們會吵架打架,老師有時也會指責他們不夠用功。


不過他們有一種很多小孩沒有的成熟,所以才會吸引別人注意。幾乎每個星期五晚上,我們家都會舉辦猶太教安息日晚宴,會來很多客人,我的小孩也都會一起在桌旁參與大人們的聊天談話。


他們對大人的話題是真的充滿興趣,而且他們從很小開始,就已經對各種不同議題有自己的意見。


他們會這樣我想多少跟我們夫婦有關。我們希望教導小孩對人和生活都充滿好奇,要去問問題,要去探索深究。簡單來說,我們嘗試激起他們對生命的渴望,對活著這件神奇的事熱情探索。而我們就是透過和他們談話,真正的對話來進行。


你要成為這樣的人嗎?

這套方法曾用在我電視節目遇到的一個家庭,一個單親媽媽帶著四個小孩。這位媽媽被家事累垮,憂心加上挫折讓她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蒼老許多,而小孩卻完全不幫一點忙。


我把十六歲的老大克麗兒帶到一旁,開始與她對話。


我當然可以跟她說她很自私,並痛斥她是個被寵壞的小孩,但這只會讓她更心生抗拒。即使她因此開始幫忙家務,那也只是出於罪惡感,而非受鼓舞而做。對我來說,這永遠行不通,罪惡感是很糟又不可靠的發動機。它會促使我們去做事,卻很不心甘情願地做。


我並沒這樣做,我督促她去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一開始我要她描述人生中最痛苦的經驗。她想都不想,就回答是父母離婚。


「我父親從沒出現過,」她告訴我,「他一點都不關心我。」
「你希望像你父親嗎?」我問。
「才不要,」她說,「他只關心他自己。他不是一個好人。」
「所以你希望跟他不一樣?你想要做個好人?」
「當然,」她回答。
「成為好人是你最想做的事?」
「對,」她說。
「那我要問你:一個好人會把媽媽當佣人嗎?」


這次對談的確對克麗兒產生影響。她以前常被指責不幫忙家務,但她從沒想到自己的行為攸關善惡。自從想做個好人,她便開始轉變。


做好事本身就是回報,但它也有實際應用層面。例如我經常走進孩子房間,房間要是髒亂,我就會要他(她)坐下並說,「你住在這個家裡,睡在這個房間。這是你的房間,你的私人空間。你希望住在豬窩裡嗎?你希望讓自己習慣在混亂中成長?」


我希望讓他們知道,住的地方代表你是怎麼樣的人。一般人評價一本書的好壞,通常是看封面,一個人的房間亂七八糟,會被認為沒條理又懶惰。所以我問孩子:你們要成為這樣的人嗎?


「人類的七情六慾裡,恐懼是最不幸的。」莎士比亞說出的這句至理名言,我舉雙手贊成。


少有情緒有像恐懼般的影響力,然而今日的孩童似乎生活在不斷的恐懼中,恐懼已經多到讓他們以為這是自然現象。他們害怕家庭衝突。他們害怕不夠漂亮、不夠英俊,或是不夠有人緣。他們害怕成績難看,害怕沒被球隊挑上,有些甚至害怕生活本身。


為了避免麻煩,我們教小孩要害怕陌生人、害怕未知、害怕未來。我們會像這樣讓他們感到害怕:「成績不及格!我的天,難道你不覺得羞恥!」。害怕不及格比成績不及格要更糟得多,因為它讓小孩對未來產生恐懼。

 

不要讓恐懼戰勝你

身為父母的一個職責就是要協助孩子面對恐懼,不論這些恐懼為何,不要用言語和行為強化它們。


例如,當你恐嚇小孩去做某件事,其實你是在教導他恐懼你的憤怒,如果他完全照你的話去做,只是因為他害怕後果。


反過來說,當你不帶怒氣,心平氣和地和他討論他的行為,你是讓他處於一個不受威脅的環境。他會知道該怎麼做,因為他不是由於心生畏懼而做,而是你幫助他找到自己的道路。


這些對話的目的是去鼓舞孩子了解自己的恐懼,進而去駕馭恐懼。


恐懼會奪走我們的生命力和人性。生活在恐懼中的孩童會變得比較畏縮、比較會看臉色、比較死氣沉沉。恐懼就像遮蔽陽光的烏雲。我們是要謹慎地無懼而活,而不是要小心翼翼地活在恐懼中。恐懼是對於想像威脅的過度反應,謹慎則是對於真實危險有計劃地回應。


你也許會說,「可是我要小孩知道去害怕那躲在校園裡,穿著雨衣的怪叔叔!」那我會說,「你錯了。你要讓小孩有十足的戒心,知道自己必須留意防備那位怪叔叔,而不是去害怕他。如果小孩害怕他,萬一發生事情,會害怕得不敢反應。如果小孩不怕他,就會大聲呼叫。」


我告訴孩子,「永遠不要讓恐懼戰勝你,因為你比任何恐懼都要強大,你是真正無法被征服的強者,人生中沒有什麼能擊倒你。唯有當你害怕產生恐懼,才可能被擊倒。」


孩子常會因一些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的恐懼跑來找你,而你可能轉身就不當一回事了。但孩子真正想告訴你的是他覺得孤單。恐懼常反映一種內在的焦慮,即使孩子並不自覺。


他想要知道世上發生的事都是有道理的,自己有些力量,也不是像自己覺得那麼孤單。面對小孩的恐懼,如果以為沒什麼好怕的就不以為意,對小孩是沒有幫助的。


 

別把自尊交由他人決定

有天兒子曼弟回家告訴我說其他男孩不願意跟他一起玩足球,我知道這件讓他覺得自己好孤單,所以花時間跟他長談。稍後晚餐餐桌上的對話就以這件事為基礎,來討論有關人緣,以及把自尊交由他人決定的議題。


「你絕對不要讓任何人來決定你做為一個人的價值,」我告訴孩子。「如果你把肯定自己的權力給別人,等於你也給了他否定你自己的權力。如果他們邀你週末去他們家 玩,你就很高興。如果他們沒這麼做,你就很傷心。為什麼他們能有這種對你的影響力?你太想要被別人喜歡,想要受人歡迎,所以你期待他們的認可。當然我們都 希望受人喜愛,不過我們要自問:那代價是什麼?」


分數、人緣、意見、流行、長相,如果我們任其發展,所有這些都可能成為恐懼之源。孩子必須學習成為自己價值的仲裁者。讓別人來評斷我們,會讓我們生活在恐懼之中,生活在恐懼之中會讓我們愈縮愈小。恐懼讓我們從世界退縮。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周慧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ppyRainy 的頭像
    happyRainy

    HappyRainy的部落格

    happyRai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