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合,孩子高聲喧譁,媽媽用更大的嗓音斥責小孩「安靜」;
朋友送孩子書,孩子當面說:「我最討厭看這種書了!」
禮貌小孩人人愛,但如何因應孩子不同發展階段,培養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
五年級教室窗邊,張媽媽正跟兒子講話。孩子的班上同學好奇湊過來,但出口第一句話卻是「你是誰啊」。連個「請問」都不加的冰塊族,「直接了當」的問候語讓她頓時三條黑線。
台北市某國中教師,發現班上女學生上課偷看課外書,於是走到旁邊輕輕拍了拍學生的手肘暗示把書收起來。沒想到她的反應竟是站起來大聲嗆道:「碰什麼碰!你以為我跟你很熟喔?」一句話帶著十根刺的刺蝟族,讓老師大嘆師道尊嚴不再。
家族聚餐場合,害羞小孩總沒在第一時間向長輩問安。面對僵局,大人口頭禪往往是:「叫人啊!小孩子不能這麼沒禮貌!」平常家裡只有爸媽的小孩,突然間得面對眾多伯叔姑嬸,恨不得身上有一件哈利波特的隱形斗篷,悄悄消失……
《親子天下》透過網路進行的「禮貌指數調查」發現,若以一百分為滿分,受訪網友卻為小孩和青少年的禮貌指數,打了五十九分的不及格分數;成人的禮貌指數也僅低空掠過,得了六十一分。
從行禮如儀,到相互尊重
「禮貌通常都針對下對上的態度,卻甚少聽說上對下要有禮貌,」親職專家楊俐容舉例,教育部國語辭典對「禮貌」的解釋為:「表示尊敬的態度或行為」,並與「規矩」並列為相似詞;反映出既有文化中,談禮貌都是從「成人的需求」出發。
「希望孩子有禮貌,是大人的需求;但成人是否也相對考慮到孩子的能力與需求,是我們必須省思的,」楊俐容指出,如何把過去只要求下對上恭敬的禮貌,擴展到人與人相處分際的尊重,是當代教導禮貌的關鍵。
《親子天下》專欄作家李坤珊,曾為文〈別逼孩子打招呼〉探討禮貌,連續半年成為網路熱門文章。「很多人只看到禮貌的外在打招呼形式,卻忽略了更重要的關鍵:內在感受的交流,」李坤珊直指核心。
她回憶自己在二十年前,甫到美國的第二天,住宿家庭的長輩帶她到自助式餐廳 用餐的情景,親眼目睹小孩站在大人前面,小小孩站在大人後面,小孩個子小,取餐動作慢,排在後面的大人不僅不會催促,還會耐著性子,笑著對孩子說「很難拿 喔?」的取餐情景,至今仍令她印象深刻。
「在我的成長經驗中,大人常告訴個頭小的孩子『小孩子不必排了,直接鑽過去就行了。』」相較之下,「把小孩當大人對待」的場景,對經常往返於東西異質文化的她來說,著實是場文化震撼。
在大學裡開設「禮貌與教育」課程的周平提醒,禮貌應是建立在每個人都是平 等、互相尊重欣賞、包容差異的前提下去談。若某些人因先天身心發展限制,如自閉、過動、亞斯伯格甚至妥瑞氏症,他們在行為舉止、長相、思考方式與眾不同, 但我們卻仍用同一套禮貌標準來要求時,就很容易會產生歧視與偏見。「禮貌要真正了解每個人、尊重每個人,不能用單一的標準,要求每個人都得符合。」周平點 出應在尊重、包容的前提下,談禮貌才是公允。
根據《親子天下》網路調查,四成七的家長認為教導禮貌「很困難」。而家長教導孩子禮貌最常用的方式:以「身教示範型」最高超過八成;主張「習慣成自然」者居次;願意苦口婆心不斷提醒孩子的,約佔三成五。
要示範「身教」的大人,本身是好典範嗎?調查詢問受訪者「長輩做法若不盡合宜,會在公開或私下場合,向晚輩表達歉意」的比例,近七成認為「比例很少或極低」。顯示「長輩們」所要求小孩的作為,自己都很難做到。在責怪小孩沒體貌之前,大人也需要時時「自我提醒」。
出處:親子天下 文:李佩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