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但是,若大人過度保護孩子,卻可能造成孩子成為一個無法獨立、生活能力低落的人!

換個角度想想,現在讓孩子吃一點苦,說不定孩子的將來會更幸福!

父母的教育態度對孩子大有影響,而且這個影響,甚至大到我們難以想像……

 

體驗生活,也要會善用時間

「春天到了花兒都會盛開,蟲鳥齊聲鳴叫共譜了一首動人的自然交響曲。」這樣的句子看似簡單,但當一個孩子沒有體驗生活的機會時,一切的語詞對他而言都是非常陌生的,再怎麼用力去拼湊,卻往往難以流暢的勾勒出心中那幅美麗的圖畫。


 
生活處處可學習

教孩子學會抱持著一顆感恩的心,而非將他人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有個新興名詞叫「慣寶寶」,這是指能獨力完成的事情屈指可數、只懂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的一種新稱號。但在討論慣寶寶前,家長應先意識到慣寶寶並非平白無故就會產生,而是大人對孩子投以過多的關注卻從不讓孩子自己動手,才會造成孩子生活能力的低落。

雖然孩子還小常需要家長的保護,但家長若幫孩子做得越多,孩子的適應能力就越差。如果沒有立即的危險性,何不試著讓孩子自己動手呢?從小地方開始體驗生活, 比方說會陪爸爸一起出門倒垃圾、能幫媽媽摺疊衣服等等,生活能力的培養應該要從小時候就開始訓練,不然長大後可得耗費更多時間矯正!體驗生活一方面也是讓孩子了解,我們享受的便利生活背後可是有更多人在替我們服務,教孩子學會抱持著一顆感恩的心,而非將他人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教孩子看懂「時鐘」
曉慧老師在多年的教學經驗中觀察到,現在孩子常有的一個通病──沒有時間觀念,從小每日上學前爸媽都要聲聲催促才拖著沉重的步伐出門,年紀大了點到國三面臨 校內不間斷的大小考試再加上升學測驗的壓力,這才發現自己的時間總是不夠用,鎮日追趕著進度追得好辛苦。說到這裡有的爸爸媽媽可能會有個疑問:「我的孩子 還很小,有必要現在就讓他建立時間觀念嗎?」事實上,趁早讓孩子學會看數字和指針是十分重要的,雖然孩子年紀太小還不能立即建立起整個「時間」的架構,但可以用「分針從3指到5的時候,就要把玩具通通收到箱子裡喔!」的方法訓練孩子,讓孩子從小就學會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將事情完成,這也是構築起時間觀念初步架構的方法之一。
 

 

勇敢的孩子更負責!
曉慧老師提供友人在便利商店當店長時遇過的狀況為例,不少青少年會利用寒暑假到便利商店工讀,但同樣是踏進便利商店想找一份工作,店長會對於那個願意自己踏 進店門、自己遞上一份整齊乾淨的履歷的孩子更為欣賞,因為他們比起態度唯唯諾諾又需要家人陪同的孩子更多了一份勇氣,往往在工作的成效上也能顯現出比其他 人多的責任心,願意耗費更多心力將工作完成。
 

珍惜得來不易的事物,遠離對物質的依賴
父母想給孩子好的生活無可厚非,但如果放任孩子在物質上予取予求,卻可能養成孩子不懂得珍惜的壞習慣。

 
珍惜,從不挑食做起
讓孩子吃得好並不意謂著一定是吃最昂貴的東西,或是孩子想吃什麼就一定要不辭辛勞跑好幾個地方替他買齊,而是給孩子均衡又營養的飲食,滿足孩子成長發育時的 需要。有挑食習慣的孩子不在少數,但「不挑食」卻是最基本、最容易做到的「珍惜」。不挑食並非強硬要求孩子將食物照單全收通通吃下肚,這對於幼童而言可能 會造成更大的反效果,不挑食應該是要能明白「農人種菜好辛苦」、「媽咪煮飯會流好多汗」,是一種體會別人辛勞與食物得來不易的心理,當然,另一方面也是為 了孩子的健康而著想,所以家長可別輕易妥協喔!
 
價值不等於價格
貴的東西有一定的品質,但便宜的東西也可以擁有很棒的功能。
曉慧老師說,有學生曾問她說:「妳送的禮物是名牌的嗎?」這樣的問題總讓她有點好氣又好笑。
或許是受到資訊傳播快速的影響,現在的孩子雖然年紀小小,卻都已經對於「名牌」有基本的概念,但是,物品的價值並不等同於價格,因為可能擁有相同的功能,經過名牌「加持」過價格的差異就相距數倍之多。兩支功能相同的自動鉛筆,外觀樸素的一支賣50元,外觀精美卻要價一支200元,究竟應該選擇哪一支呢?其實家長們應該教育孩子一個正確的想法:「貴的東西有一定的品質,但便宜的東西也可以擁有很棒的功能喔!」讓孩子在經濟能力許可的範圍內選擇最符合需求的物品,破除追求「名牌」的迷思。
 
不要立刻滿足孩子的欲望
「爸比我想買那個新的玩具!」對於家有幼童的家長而言,這似乎是再平常不過的親子間對話,但當物欲一出現的時候,家長就應該無條件的滿足孩子嗎?

這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有沒有發現,小朋友喜新厭舊的速度非常的快?當孩子又想要購買新的玩具的時候,曉慧老師提出了一個建議:「再多帶 孩子逛個兩圈吧!或者幾天後再帶孩子來買也可以。」在延遲購買的過程中家長可以趁機觀察孩子究竟只是因為一時的新鮮、好奇想要購買?或者是真的非常喜歡那 樣物品?家長應該視孩子的表現而決定該不該給予獎勵,雖不是「有求必應」,但如果答應了也應該要兌現承諾不食言喔!
 
控制情緒的必修課
相對於人類的智商「IQ」而言,我們的情緒也同樣有高低差別,所以後來衍生出情緒商數「EQ」一詞,其原文是Emotional Intelligence,也就是情緒智力,指的是我們控制、管理情緒的能力。
 
當孩子正被情緒困擾著
「恐懼」、「憤怒」、「生離死別」是生活中常要面對到,卻又不容易處理的情緒。
恐懼
怕鬼、怕黑是小朋友常見的恐懼來源,總讓孩子在夜裡難以成眠。但這樣的恐懼並非不能克服的,好比說一開始孩子總要父母陪著才能入睡,之後可以循序漸進先開個 小夜燈陪伴孩子,或者放孩子喜愛的玩偶在他身旁,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會發現「沒有人陪我睡覺也不會有事嘛!」讓孩子早點脫離對於父母的過度依賴。畢竟,如 果這個習慣沒有被正確的矯治過來,孩子未來可能演變成害怕嘗試未知的事物,這反而會成為日後和他人相處與學習事物的阻礙呢!
憤怒
孩子若時常對事物表現出憤怒的狀態,家長們應該進一步想想,孩子的負面情緒是單純的脾氣暴躁嗎?還是孩子是看著大人的行為模式有樣學樣呢?
如果是前者的話,要想辦法讓孩子了解負面的情緒並不會讓事情解決,等孩子能夠接受事實了,再帶著孩子針對問題一步一步理性的做正確的處理。但如果孩子的問題 是來自於後者,孩子的「憤怒」可能不是真的憤怒,而是在不順心情況下他只會表達憤怒的態度,所以家長本身也應該跟孩子一起做一些改變。曉慧老師告訴我們兩 個調整方法:「父母不應在孩子面前爭吵」、「避免對孩子頤指氣使」,從改變孩子生活環境中會接收到的情緒做起,讓孩子不會經常感受到無形的壓力。
生離死別
對小朋友而言,生離死別的分離對象除了「人」之外,比較特殊的還有與「寵物」的分離——現在的家庭通常子女數量不多,有時寵物甚至取代了兄弟姊妹的陪伴作用,造成寵物與孩子間有著特殊的情誼,哪一天當寵物離我們而去,便會讓孩子覺得格外傷心。
現在的孩子個性早熟,對於生離死別可以試著用「童話」的方式告訴孩子道理,婉轉的讓孩子明瞭這些人事物的離去是無法避免的,但因為這些人事物曾是我們喜愛的,所以要對他們寄予祝福,希望他們在另一個地方也能過得很好。
 
親近大自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難得的連續假期來臨,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有沒有帶著孩子一起到郊外旅遊踏青,趁機體驗一下大自然的魅力?平日居住在高樓都市裡,孩子接觸到自然界的機會少之 又少,難得有機會出門,千萬別讓孩子到了郊外卻只用眼睛「踏青」,坐在樹下喝著汽水乘涼,不要吝於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事物,就算摸到泥土手會弄髒,但這些都 是很可貴的生活體驗呢!
 

賞罰要分明,對錯要明確

處罰的目的不在於讓孩子感受到不開心或痛苦。
關於這點曉慧老師告訴我們,平日教學時,她都會隨身攜帶一些小小的禮物要給學生們做為獎勵,對於學生正向的努力表示讚賞,但如果學生們犯了錯,除了適度的糾 正外,一點小處罰也是必要的。因為有的學生年紀還小,所以不管是讚賞優點或糾正錯誤,都要明確的讓孩子知道原因,而不能只是空泛的說:「你好棒」、「你做錯了」,處罰的目的不在於讓孩子感受到不開心或痛苦,而是在下次犯錯前能更警惕自己不再犯下同樣的錯誤。
 
別給孩子耍賴成功的機會
在訪談的過程當中,曉慧老師一直提到一個觀念:「別給孩子耍賴成功的機會!」現在的孩子年紀雖小卻都早熟機伶,知道耍賴後父母當中有一方可能會心軟而買帳, 久而久之孩子會養成耍賴投機的習慣,如果哪一天父母雙方都不願意退讓的時候,孩子便會感到無所適從,甚至覺得自己是不是不被爸爸媽媽喜歡了,反而違背了家 長們原先的用心。
 
自知、同理心的處世之道
孩子的成長過程太平順,連帶也可能會將自知、同理心給抹煞掉,對於挫折的耐受度也不高,這是家長應該要有的自覺。
 
自知
無論今天孩子的成績優劣,都應該對自己有一定的認知,也要學會肯定自己的優點,而自知能力的養成有一個前置作業,那就是「反省」。好比說孩子在幼稚園中接受 到同儕疑惑的眼神,孩子應該要能學著從中反思自己是不是說錯話或是有不適當的行為造成他人的困擾?如果不知道要怎麼解決的時候,應該適時向老師和爸媽求 助,適當的給予孩子一些指引。

曉慧老師提到了一點,現今社會上有許多成功的人士,雖然他們的學經歷不一定是最出色的,但卻能將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就是對自己有深刻的了解,比方說知道自己 的興趣在哪裡並與專長做結合,或者知道自己哪裡不足願意加強自己的能力,或請專擅於這個領域的人士輔助自己,自知養成了自信,也能讓努力的目標更確實、更有效率喔!
 
同理心
同理心是要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感受並替他著想。
曉慧老師舉了一個她親身經驗的例子,曾有個學生拿著一罐染髮噴劑與同學在課堂上嬉鬧,甚至在玩樂的過程中差點將噴劑噴到曉慧老師的包包,於是老師便請他安靜 一些不然會干擾到大家,但這個孩子卻回說:「哼!妳的包包值幾個錢呀!」、「噴到了賠妳一個新的包包就好了啊!」,霸道蠻橫的模樣令人又氣又擔心,孩子缺 乏同理心的表現究竟是教育上出了什麼樣問題。

同理心是要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感受並替他著想,是群體生活中絕對無法避免的課題,畢竟,只以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很容易被貼上「自私」、「沒公德心」的標籤,在群體中人緣差沒有知心朋友。

年紀幼小的小朋友對於「同理心」概念的理解力尚嫌不足,但是沒有關係,家長可以嘗試用別的方式來教導他,比方說如果去公園玩盪鞦韆,孩子可能急切的想跑第一 個甚至想獨享整個遊樂器材,這個時候可以引導孩子也替別人著想,「小乖你很想玩鞦韆對不對?可是這個弟弟也想要玩耶!你可不可以讓他玩一分鐘之後再換你 玩,你們兩個排隊輪流好不好?」讓孩子遵守應有規矩,明白別人的心情並願意替他人設身處地著想。另外。同理心的培養還有一個小方法──讓孩子飼養真實的小寵物,因為在照顧的過程裡,孩子能學會對寵物付出自己真誠的關懷。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有同理心的孩子日後雖然不見得就會有很高的學業成就,但常常卻是最有禮貌、最得人緣的那一個。
 

 

閱讀習慣,讓孩子的學習更順利!

曾有焦急的家長向曉慧老師詢問:「要怎麼樣才能讓孩子的成績進步呢?」其實成績不佳常見的問題有兩個:一是上課沒有認真聽,二是閱讀能力有問題。現在的孩子 耐心稍嫌不足,另一方面閱讀能力也不夠好,所以不能在考試的當下立即明瞭題目意思,不明白語意當然難免造成答題的錯誤。閱讀是學習的根基,建議家長從小就 要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不管是看看圖畫繪本或是在孩子大一點後讓他讀有注音的兒童讀物,都是很棒的訓練喔!
 



出處:媽咪寶貝 5月號 NO.13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ppyRainy 的頭像
    happyRainy

    HappyRainy的部落格

    happyRai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