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公園,常常看見一家子出來遊玩散步,爸爸一個人走在前面,媽媽一手抱、一手牽著兩 個小孩走在後面;在家裡,常常是爸爸忙工作、忙應酬,媽媽負責照顧和管教小孩。好不容易工作回來,沒跟孩子講幾句話就又到了睡覺時間。或許很多父親對於教 養孩子有很深的無力感,長時間忙於工作造成親子之間的疏離,想要跟孩子親近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做?有時求好心切,反而造成愈來愈遠的隔閡,更有藉口不接近小孩。


  記得去年轟動一時的新聞—吳宗憲已結婚生子的報導,當事人起先不承認也不否認,後來終於承認,卻又為自己辯護說都有拿錢回家,讓孩子有很好的 物質生活。當時的媒體報導,甚至對於這樣『負責任』的行為頗有肯定的味道。自從吳宗憲的事件過後,近來控訴父親未盡養育責任的案件也接連不斷,指責生父 「有錢玩女人沒錢養女兒」的小慈,便大大引起社會對單親家庭經濟問題的注意。但是難道父親的責任對孩子來說,只是賺錢機器而已?充分提供物質上的滿足,就 算是盡到教養孩子的責任?想想,流傳千年的三字經不是說:「養不教,父之過」嗎?聖經上也曾教訓身為父親的說,「我今日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或許現代的社會,價值觀已經有相當大的變動,但這樣的訓示仍然是有真理存在。

 

  雖然曾有些心理學研究指出,孩童時期與母親的依附關係對於心理健康有相當大的影響,引起對於母親教養態度、個性特質等因素的關切,很多媽媽因 此有相當大的壓力──孩子好壞都是我的責任!事實上,單單以母親的教養方式去預測孩子行為的表現,在不同研究中未必得到相同的結論。父親的影響是不容忽視 的。母親的角色對孩子而言,是一種依附關係,也是安全感的來源。母親的柔聲安慰、親密擁抱,能夠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滿足;而父親能夠、而且應該傳遞給孩子 的,是社會規範、督促孩子合宜的行為父親對子女的品德行為有直接的影響力;如果父親積極地教養孩子,孩子比較有道德感,也會有比較多的利他行為。換句話說,比較能為他人犧牲付出,社會適應也比較良好。同時,父親時常參與學校活動的孩子,學業表現也通常是比較好的。父親不只是男孩子模仿的對象,也是幫助女孩正確認識自己與兩性的管道。缺乏父親的孩子,或是父子關係緊張的孩子,比較容易有性別角色混淆的情形。

 

  總之,不論是從經典訓示上、或是從實證研究上,都能找到父親對於孩子性別角色、道德發展、智能發展、心理發展各方面顯著影響的證據。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爸爸可不能再缺席了!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ppyRainy 的頭像
    happyRainy

    HappyRainy的部落格

    happyRai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