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的兩大重要發展:
1、與照顧者建立親密的依附關係
2、腦部發育的關鍵期
重要發展一:建立親密連結
除了肚子餓了能吃飽,新生寶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愛與安全感,彼此建立親密的依附關係。
根據心理學家艾瑞克.艾力克森(Erik
H.
Erikson)的社會發展理論,出生到一歲半是人格發展出信任與不信任的關鍵期。寶寶透過身心需求有沒有被滿足,來理解他與外界的關係是否安全,而寶寶
發展出來的信任與不信任態度,會由父母擴及到其他人。弘光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教授李宜賢指出:「剛出生的寶寶透過哭,傳達不舒服的感覺並表達需求,這時照
顧者若能快速、敏捷而有效的安撫,漸漸就能與寶寶建立默契與信任。」
頭一年的親密連結是發展的基礎
這段親子間的連結不但關乎寶寶能否獲得安全感,往後有沒有足夠的自信探索世界、去學習,引導他一生如何與人互動,甚至影響到腦部發展,頭一年的親密連結等 於是寶寶一生發展的基礎。
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黃倩儀指出:「大腦偵測到最基本生理需求沒有被滿足的危機感,會集中所有力氣去偵測危機,沒辦法把能量轉到探索與學習上。」
寶寶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有其發展歷程。中央大學閱讀研究室研究員周育如表示:「嬰兒的依附發展在六個月前是『無辨識依附』,只要有人抱就好,到了六~七個 月開始緊抓一個人不放,可能要到一歲半才會讓其他人抱。所以,如果要托嬰,最好在六個月之前還沒有發展辨識依附,或之後再送去,避開最強烈的這段時間。」
◆父母可以怎麼做
1.多多陪伴互動: 新生兒與父母間的親密連結必須透過陪伴、互動和彼此了解信任來培養,這將會是寶寶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關係。讓寶寶知道有人無條件的關愛他,是建立彼此信任感的起點。父母可以常常抱抱他,做肌膚接觸,注視雙眼,溫和的說說話,然後耐心等待回應。
2.觀察辨識、有效安撫:
幾乎所有新手父母都曾體驗過,用盡所有辦法,寶寶卻怎麼也不肯停止哭泣的無能焦慮,因此照顧技巧如何儘快上手非常重要。「嬰兒不會說話,因此互動品質的第一
關鍵是觀察,」黃倩儀解釋,父母從寶寶出生就觀察,他是餓了、疲累還是很興奮,抓到每天的生活節奏,清楚辨識其細微的生理心理反應,減輕照顧的壓力,互動
也會漸入佳境。
重要發展二:腦部發育關鍵期
大人以為寶寶是一張白紙,其實他們的小腦袋可忙了。寶寶出生時,大腦就具備約一千億個神經細胞。從出生到三歲,細胞間開始形成複雜而獨特的網絡。這些連結 以爆炸式劇增,卻靜悄悄的就此奠定了一生腦力的基礎。
腦神經細胞的使命是在腦內形成連結,傳遞思想與記憶,這個突出連結的過程叫做「腦部特化」。孩子成長到三歲左右,就完成了約八成的腦部特化,而神經連結的
緊密度和有效性,慢慢決定孩子將來的認知功能。
剛出生時,寶寶腦部的神經細胞雖多,連結還很稀疏,端看接下來的網絡連結奠定腦力基礎。每個腦神經細胞之間存有小小的空隙,藉由血清素等化學物質居中傳
導,每個細胞的軸突會和另一個細胞的樹突形成奇特的連結,稱為突觸。
突觸的重要性,在於串起神經傳導的路徑。突觸數目的多寡,顯示嬰兒腦部拉網架線的密集程度,愈是密集,腦部活動愈發達。
剛出生寶寶的頭佔全身很大的比例,重量卻只有成人的四分之一,然而其成長速度讓人不可小覷。寶寶才一歲大,腦容量就已經增加了一倍。而幼兒與外界互動經驗
決定了神經元會不會被修剪的命運。神經網絡愈密集,訊息的傳達愈快速,也愈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腦部特化滾雪球的暴衝動力,來自外在環境的刺激,嬰兒要
有機會使用感官知覺去接受刺激。
作者:李宜蓁 出處: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