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台灣在近十年中,離婚率一直維持逐年升高的趨勢。對父母而言,離婚是一種選擇,或許是擺脫不幸婚姻、追求另一段美好人生 的開始;但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離異是他們無法掌控的意外,只能被動地接受和適應。雖然有研究顯示,與其讓孩子處在父母長期爭吵的家庭氣氛中,離婚或許對孩 子的身心健康反而是好的選擇,但是離婚對孩子造成的衝擊仍是不可忽視的,面臨父母婚變的孩子最需要的是雙親的關注和輔導。


  由於不同年齡的孩子,處在不同的身心發展階段,離婚事件對其影響的層面也不太相同。因此,成人若能先瞭解孩子的發展階段,及各年齡層孩子可能出現的情緒與行為反應,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走出父母離婚的陰影。



0~1歲的嬰兒無法建立對世界的信任感

   剛出生的嬰兒必須仰賴父母來滿足他對食物、擁抱、洗澡、換尿布等種種需求,當基本需求獲得滿足時,孩子才能建立對人和世界的信任感和樂觀態 度。在此時父母若是面臨離婚的各種壓力,必然會影響到照顧的品質,很容易忽視了孩子的需求,孩子在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往往會形成缺乏安全感的依戀關係。

  再者,根據研究發現,很小的嬰兒便能覺察父母的情緒變化,因此,若父母經常發生衝突,孩子時常處在緊張不安的氣氛中,也會影響其未來的情緒及人格的成長。

  由於嬰兒是如此的脆弱和依賴父母,面臨離婚的種種調適過程,在此時亟需父母維持自身情緒穩定,才能滿足孩子的生活所需,以及穩定的生活節奏。

  然而,這時期的母親其實自身也承受了極大的壓力,需要精神上或實質上的幫助,因此,此時最好尋求專家的幫助,或暫將孩子托育給可以信任的親朋好友,先能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寶寶。

 

1~3歲的幼兒擔心被父母遺棄 

  當幼兒越來越能控制自己的大、小肌肉,他們開始主動探索這個世界,經由探索和學習建立自信心。因此,這時期的孩子需要父母的耐心、鼓勵和從旁協助,需要規律的生活方式,來幫助他們發展獨立自主和自信。

  然而,父母因離婚的壓力,對孩子的注意力往往會減少,孩子會誤以為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樣愛他了。同時,父親或母親的離開會讓他有被遺棄的感覺,內心會產生類似「爸爸走了,誰來照顧我?那媽媽是不是也會離開我?」的疑問。

  這年齡的幼兒或許還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他們的擔心和焦慮,但他們可能會用攻擊行為來發洩他們的感覺,或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在正常雙親家庭中,處 理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的叛逆行為,已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了,在這樣充滿壓力的時刻更是難上加難,父母親很容易便會失去了耐心,父母的不耐,反而又加深了孩 子的不安定感,惡性循環之下,親子關係更形緊繃。

  因此,此時需要不斷提醒自己,孩子的不當行為其實只是他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擁抱和不會離開的保證。

 

3~6歲的學前兒童認為父母離婚是因為自己犯錯 

  三到六歲幼兒的身心發展任務相當多元,例如:衝動控制的能力、團體的生活適應、建立同儕關係、性別的認同等,都是這時期孩子所需要發展的能 力。面對父母的離婚時,許多學齡前的孩子都紛紛出現出退化的行為,例如本來已適應幼稚園生活的孩子,又展現出黏人的行為,不願與母親分離,或是再度出現尿 床的現象。

  其次,由於這時期的孩子開始能分辨是非善惡,做錯事情會出現罪惡感,再加上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因此當父母分離時,他們會歸咎於自身,認為一 定是自己之前做了壞事才導致父母離婚的。這年齡的孩子往往會為了能讓父母「復合」,出現格外「聽話」、「乖巧」的行為表現,可是,當父母異離已成事實時, 在孩子內心又會產生失望與失落的感受。

  因此,面對孩子的退化行為,父母需要有耐心,給孩子額外的愛和關心,才能讓孩子順利度過壓力時期,並繼續往前發展。父母也有必要跟孩子說明清楚,父母離婚並不是孩子造成的,而是父母間相處的問題,與孩子無關,讓孩子不再因為自己的罪惡感而困擾。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ppyRainy 的頭像
    happyRainy

    HappyRainy的部落格

    happyRai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