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章  別讓孩子失去自主力

    三歲決定一生的說法,往住讓父母們擔憂會不會少做了什麼,耽誤了孩子;也會心急,是不是錯過了,孩子會真的輸在起跑點。

    孩子大約三歲時。腦細胞數量會達到成人的百分之八十,不過,即使腦部大小已和大人十分接近,但在認知和社會心裡需求的發展上,仍在學習階段。

    幼兒階段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對人信任,萌發自主性、好奇心和自動自發學習精神的關鍵時期。只要引導得當,孩子將會對自己有能力學習這件事充滿信心,那是孩子一輩子最需要的動力,這才是三歲就不能決定一生的關鍵。

 

 

第一節媽媽抱抱

    從子宮來到花花世界,對嬰兒來說,一切都是新鮮的,但也是陌生的。在子宮中緊緊被羊水包裹著的溫暖和安全感:必然還在記憶裡,所以幾乎所有嬰記都喜歡被抱,而且有些孩子要被抱好久才滿足。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從社會心理危機的角度指出,0到一歲的嬰兒是發展對人的安全感。培養對人的信任感和親密感的重要時期。不管是肚子餓了哭,尿布溼了哭,或是需要人抱而哭,都是一種求救的呼喚。有人去回應這些需要,孩子就會產生滿足和安全的感覺。

 

 

任由孩子哭很殘忍

    嬰兒有時半夜哭,也不知道什麼原因,父母半夜要抱好久。老一輩的人,或甚至有些美國醫生,都會勸媽媽:不要抱,抱了會習慣,讓他哭幾個晚上就好了!

     我並不贊同這種看法。不抱孩子而任由孩子哭,對我來說,就像有人溺水而見死下救,是很殘忍的。孩子在那一剎那很無助的時候,可能學會認了,哭累了還是會睡 著,但這個過程對孩子心理所產生的感覺是:在我害怕、需要保護時,沒有人理我。這對孩子未來對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有很多人說,不抱孩子,可以訓練孩子獨立,孩子哭幾天就不哭了。這種不哭,是認命的不哭,並不代表需要消失,隱含的是對人的不信任和不親密。也有人反駁說。孩子小時候哭我沒有抱他,他長大了跟我還是很親密。個別的差異永遠存在,但可能的副作用和後遺症,是為人父母者不能不謹慎的。

    其實孩子對抱的需要,會隨著長大而減弱。到了孩子會翻身後,你想一直抱著他都很難。以我個人的經驗,兒子出生時就很喜歡被抱,白天ㄧ抱就睡,一放下就哭,所 以我只能抱著他做事。剛開始是很辛苦,一直抱到五個月大,有一天放下以後,兒子竟然不再哭鬧,奇蹟似地睡得恨安穩,此後再也不需要我一直抱著了。兒子六個 月以後也從不認生,見人就笑咪咪的,非常有安全感,我想這和他在襁褓期安全感得到充分滿足必然有很大的關係。



親子學習樂園

  孩子大約一歲左右時會發現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在這之前,他以為他和媽媽(或是主要照顧者)是一體的。這發現是喜悅的,孩子會開始到處去探索,尤其配合走路,更擴大了他的活動範圍。生命在這時充滿了好奇,但也充滿了恐懼,因為最大的恐懼是媽媽會不見。

 

 

最怕媽媽不見了

     孩子大約一歲左右時會發現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在這之前,他以為他和媽媽(或是主要照顧者)是一體的。這發現是喜悅的,孩子會開始到處去探索,尤其配合走路,更擴大了他的活動範圍。生命在這時充滿了好奇,但也充滿了恐懼,因為最大的恐懼是媽媽會不見,所以更要牢牢抓緊媽媽。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必須和孩子分開時,一定要告訴孩子你的去向,如果把他託人照顧時,也一定要和他說再見,即使他會大哭大鬧,仍然要說再見,而且要強調 「媽媽一定回來接你」。千萬不要自己偷跑掉。因為這種一轉身媽媽不見了的恐懼。會讓他產生更深的焦慮,他覺得任何時候媽媽都可能會不見。

    即使早在家裡,暫時離開孩子去由拿東西或上廁所,也可以事先告訴孩子。這聽起來似乎有點誇張,但如果你了解這是孩子在認知發展中必須經歷的過程,將有助於減少孩子的恐懼。

    與此時期同時出現的是怕生。在陌生的情境中,當孩子不敢獨自面對時。會想依賴媽媽的支持,所以也會緊緊黏著媽媽不放。這種情形下,父母可以幫助他熟悉陌生的 環境,如果去朋友家,先別急著和朋友聊天。先陪孩子走一圈認識環境,陪他玩一下玩具,消除他的陌生感。聊天時,也要讓孩子能看得到你。如果孩子仍片然不肯 自己玩,要待在媽媽身邊,請以愛和了解來接受!每個孩子都不同,有些孩子因為個性的關係,耍更長的時間才能走過這個階段,你愈催他,愈急於讓他獨立,只會讓他更沒有安全感,等孩子安全感有了,焦慮自然就會消失!



出處:http://tw.myblog.yahoo.com/kid3-kid3/article?mid=140&prev=144&l=a&fid=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ppyRai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