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進行到發問時間,有一位臨床工作者,拿自己工作上的一個困難,就教於林玉華教授。
林教授說,要說正面的話,少說消極的話。跟家長溝通的時候,要講怎麼做有多重要,對夫妻、親子關係有多大幫助,而不是說你現在這樣做有多不好。
大師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受教~
我在跟實習生討論的時候,常會講一個跟家長諮詢要注意的點。首先,不管家長現在的處理適不適當,我們要先找到家長這樣做的善念。譬如,打孩子,是因為爸爸想要孩子不要打人。
找到善念以後,再跟家長談,再增加什麼動作,就會更好。譬如,請打孩子的爸爸幫忙,在打之前,一定要先做到說理,要讓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被打;打了孩子之後,如果孩子在學校做到了我們的要求,就要鼓勵他;然後,如果說理與鼓勵產生效果,爸爸您就不必打了!
這叫相加原則,也就是,再加一點什麼東西,就更好了!而不是直接否定別人,覺得別人的行為沒有可取之處。
轉化,然後相加。其精神在找出一個人的良善,然後擴大…
醫療模式的需要,常常要找出一個孩子最弱的地方,即所謂的症狀,收集夠多的症狀,才能進行診斷。可是,診斷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助人。
那麼,臨床工作者,就要抓住孩子的優勢,也就是孩子的正面資源,來彌補他的困難。
譬如,運動能力良好,但表達不佳的孩子,我上課就會為這個孩子多使用些操作的方式,來完成原本單純靠口語表達完成的任務。
以行為改變技術的角度來說,多多注意孩子的良好行為,是幫助孩子很重要的方式。好的行為增加,常常,會帶來不良好行為的減少。
以前,我會在衡鑑報告裡面,特別提到孩子的優點在哪裡,甚至連孩子長得很可愛都寫出來了。可是,常惹來訕笑,因為對專業報告來說,似乎不容許溫情在裡面。
您覺得孩子一無是處嗎?我不覺得,我喜歡他們…
文 / 洪仲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