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人說:「有跌到,才會大漢。」
雖然快四歲的丫慈還沒正式上學接觸群體生活,但在生活中,多多少少會接觸到同齡層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會發生些相處上的問題。在丫慈二歲半時接觸幾篇幼兒發展的文章和林玉珠校長演講的「衝突是幼兒成長的必經過程」,讓我明白幼兒成長歷程。所以,一直認為衝突的發生是給孩子成長的一個機會,所以,面對孩子間的衝突時,總是以『看在眼裡、明在心裡、輕描淡寫、淡然處之...』態度面對,甚至她跑來哭訴:XXX...欺侮我。我們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抱抱安慰她罷了,不介入也不偏袒。
最近發生幾件不可思議的事...讓我覺得丫慈有進步了,開始邁向另一個成長階段。
第一件:願意割愛,把身邊唯一一台腳踏車讓小表妹帶回家騎。
在二歲時買的卡打車,對現在的她而言已經太小了,但對一歲半的表妹而言正剛剛好。
有天,跟她說:你的腳踏車帶回霧峰借妹妹騎好不好?
她馬上委曲地掉眼淚說:不要,這樣我就沒有腳踏車可以騎了。
只好作罷!安慰她說:好吧,那不要借。
再過幾天,又問一次她:你的腳踏車帶回霧峰借妹妹騎,妹妹騎完就帶回家了好不好?
這回,她想了一下說:好吧,還要再帶回來喔。
卡打車帶回霧峰後,她推著妹妹繞幾圈,就讓妹妹帶回新竹,回家前也沒吵鬧要把卡打車帶回家。
第二件:第一次跟堂哥和睦相處共吃餅乾。
打從很小時候,每次跟長她九歲的堂哥相處總是大小吵不斷,連稍微碰一下這種芝麻綠豆小事都可以吵,何況是"有形的物品"更是會計較。
如果東西是丫慈的,她總是給哥哥最少量甚至不給。如果東西是哥哥或丫嬤買的,她也不管哥哥同不同意,總搶著要甚至想佔為己有。
這時候,哥哥就被她激怒喪失理智地吵起來甚至打起來。
這回吃餅乾讓我非常訝異地沒聽到哭聲。丫慈還高興地跑來說:我們吃完了,我們有分享喔!
真希望他們和睦相處的次數能越來越多。
第三件:以前搶玩具,現在會要求排隊玩玩具
阿公過年時買了一個類似竹蜻蜓的玩具給她,新竹的堂哥們回來看到也想玩。
原本老是會為玩具爭吵不休的他們,這回,丫慈會先示範給哥哥們看要怎麼玩,等大家都會玩,再說:要排隊,一人玩一次。
丫慈啊,你知道嗎?我們一直耐心地等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看到你在每次衝突中學習、在每次哭鬧中變堅強,漸漸地有能力處理「人際關係」,朝和諧相處邁進,我們感到很欣慰。未來,你即將上幼兒園過著群體生活,面對的衝突事情也會更加頻繁與複雜,但我們相信,在每一次衝突中,妳能學習與處理得很好的!
幼兒發展過程:
- 在 遊戲的過程中,孩子們偶有紛爭,其實也是很自然的事。孩子並非天生就具有與人分享或合作的社會能力,這些社會技能通常需要向周圍人的行為學習,或經驗累積 而得之。因此,孩子不能與人分享不是自私,也不是小器,是因為發展,我們千萬不能因此責怪他!例如:三歲的幼兒,「我」的概念才初形成,還沒有反思的能 力,所以對他而言,有理說不清的;而五歲的孩子已有足夠的記憶能力和時間距離感,他較能透過模仿學習,較能掌握規範,較有是非對錯感,因此簡單、明白的語 言就能與他有目標的溝通了。...出自 幼兒生活規範:親師約法十章
- 孩子在2、3歲聚在一起大部分會搶東西,不要期待會分享,只要把搶 的東西拿開,給他們2個不同的東西就好,這時孩子不知何謂「分享」。要到4歲、4歲半開始知道什麼叫「分享」。這階段是夢幻式(fantasy)的,看到 什麼就被吸引,會受外在環境、人的吸引去玩。...出自 父母如何在家實行華德福教育(主講:MARJORIE THEYER老師)
- 孩 子大約從三歲左右,開始會有害怕的感覺,因為這個時期他發展到自我的世界,看不到別人,所以會產生內在的恐懼。孩子的發展,就是從『自我』開始的,而自我 的發展,又分成兩個階段,低層次的自我(低我)跟高層次的自我(高我)。一開始,都是從低我開始,所以不懂得分享,只求先滿足自己內在的需求,吃飽、睡 飽、穿的暖,重視的都是對自我本身有幫助的,所以,這個時期,請大家先將高層次的說教省掉,因為他們真的沒辦法懂。而高我是什麼?就是像謙虛、懂得分享、 懂得從別人的觀點來幫助別人,藉以找出自我的價值…等。對孩子來說, 高我必須透過對大人行為中模仿而來。...出自 孩子你在想什麼? 0~3歲孩子的需求!(主講:蕭志暉老師)
==================================================
演講題目:衝突是幼兒成長必經的歷程 磊川華德福實驗小學林玉珠校長
人们常以負面的眼光看待「衝突」,人们不太知道「衝突」其實有其積極正面的意義;在許多方面,衝突是幼兒成長必經的歷程。從長期觀察幼兒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發現:
1.幼兒與人爭吵,常是幼兒大聲對外界說「不」,常是幼兒「自我主張」的開始;
2.幼兒與人爭搶玩具,或打人、被打,是為了「自我主張」,也是為了「自我保護」;
3幼兒從一次次衝突中,一次次練習「人際關係」的規則與技巧。
大人應該為幼兒發展自我主張與自我保護的能力而高興!大人對於孩子的爭執要趁早學習自在。如果大人能理解幼兒衝突背後的意義,並能隨時注意引導幼兒成長的方向,幼兒就有機會活潑且平衡的發展;否則,壓抑幼兒衝突有可能錯失、阻斷或扭曲幼兒在「自在」及「人際關係」上的發展。
壹.幼兒衝突分類
幼兒衝突的類型多有重疊、相似之處。經過整理共分六類:
一. 幼兒正處「自我中心」階段;幼兒極力「自我主張」,但別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主張」;
二. 幼兒「物權」概念不清;常順手拿別人的玩具,但別人不見得允許;
三. 幼兒「人權」概念不清;常易侵犯別人、管教別人,但別人不願被管;
四. 幼兒正處「意志力」發展階段;有行動的衝動,卻缺乏清楚的方向感;
五. 幼兒正在「練習、處理」人際關係;雖很認真,但技術尚未成熟;
六. 有些幼兒情緒長期受干擾,常沒有緣由的向人攻擊。
貳.幼兒衝突範例
一. 幼兒正處「自我中心」階段;幼兒極力「自我主張」,但別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主張」;這是我先拿的!那是我的椅子!這是我的!我要那個寶貝!這是我先排的!你不可以超過我!老師,他插隊!我是小老師,我可以自己決定!我是司機!誰說我是笨蛋?
二. 幼兒「物權」概念不清;常順手拿別人的玩具,但別人不見得允許;拿別人的積木、別人的杯子、拿別人的木頭、石頭-----------
三. 幼兒「人權」概念不清;常易侵犯別人、管教別人,但別人不願被管;我替你收木頭、我替你收椅子、我替你收玩具、我在你沙堆上撒些沙子、這是大家的架子,每個人都可以進去、又沒關係!---------
四.幼兒正處「意志力」發展階段;有行動的衝動,卻缺乏清楚的方向感;大聲唱、又笑、又拉扯、力道控制不好、雙腳突然踢起來、踢 人、硬要學人家的樣子、任意罵人、打人、推人、擠人
五.幼兒正在「練習、處理」人際關係; 雖很認真,但技術尚未成熟;你的位子在這裡、我來幫忙請你還給她、我拿紅色的貓咪好了、我想跟妳一起玩、對不起請妳原諒我我下次不會這樣了、沒關係啦!我 原諒妳、你玩一次我玩一次、請輕柔的放回去積木會痛、拜託繩子借我玩一下、可以借我一下嗎?妳不要一直看她就好、拜託借我開一下就好了、對不起妳好一點了 嗎?我喜歡妳耶!
六.有些幼兒情緒長期受干擾,常沒有緣由的向人攻擊。我拿泥土灑妳、我灑妳蛋糕!
~打開「幼兒衝突」的知識,認識幼兒衝突的內涵~
幼 兒間容易產生衝突,幼兒間的衝突經常挑戰帶班的老師,尤其是新手教師!雖然如此,幼兒間的衝突卻也經常吵吵鬧鬧之後,很快地又玩在一塊;不過,一會兒之 後,他們可能又有新的問題產生,新的衝突再起。「為什麼人類一直不斷地有衝突呢?如果沒有衝突不是很好嗎?難道衝突是種需要?衝突滿足什麼需要嗎?衝突有 意義嗎?衝突的意義是什麼?」。帥韻儀(民92)在研究企業管理的論述中說:「衝突為人類社會中難以避免的現象」(頁2)。 原來,成為人類,自幼兒至成人,在我們的社會裡,「衝突」從未止息。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經常面對幼兒衝突的教師實在有必要更深入探究「衝突的知識」!我 們需要更「有意識的」觀察幼兒的衝突,更「深入」了解幼兒衝突之所在,到底「衝突」在幼兒正起步的生命代表了什麼?需求?或具有什麼意義-----?筆者試依幼兒衝突的具體行為與爭吵的聲音中分辨出幼兒的衝突。
幼兒爭吵的話語裡透露著幼兒成長的訊息。如果照顧幼兒的大人學會閱讀幼兒衝突的內涵,在處理兒童衝突時,必然會產生更新的調停與輔導。帥韻儀(民92)說:「衝突,同時具有建設性」。我非常同意!幼教師最重要的職責即在如何使破壞退去,而建設彰顯。
在50個幼兒衝突案例中,因「自我中心」而產生的衝突共計13件,仔細閱讀第一類型的幼兒對話內容之後,必能很明顯的看出,這一類衝突的主要語言內容是「我的」、「我是」、「我要」-------。
台灣的幼兒如此,全世界的孩子其實也相去不遠。因為,生命存在的意義不只是被生下來;生存的意義在於為自己找到一個能產生生命意義的立足點。為了這一個立足點,並登上這個立足點上的寶座,幼兒「需要」自我中心、需要對外界說「不」,彰顯自己的獨特性;需要自我主張,維護自我的權益;或命令別人、防範入侵、以牙還牙-------等以自我保護。換句話說,幼兒的衝突不斷,但潛藏在衝突背後的其實是支撐、護衛幼兒成長的力量。
依循史代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所創的人智學(Anthroposopy)觀 點論人,人所擁有的不只是我們肉眼看得見的物質身體而已,人類還有肉眼看不見,但可以清楚感覺得到的「生命體」、「感知體」、「自我體」同時存在每一個人 類的物質之內。物質身體需要在母親的子宮裡懷胎十月始能成熟降生,我們的「生命體」、「感知體」、「自我體」也都各有不同的孕育期及出生期。「生命體」在兒童換牙期七歲左右出生;感知體與自我體則分別在十四歲及二十一歲出生。從出生至換牙前,幼兒最重要的任務是一方面孕育「生命體」,一方面成長「物質身體」。懷孕期間的生命體將專心地在幼兒的物質身體內依環境的變化及幼兒的需求建構並塑造幼兒的器官組織,使幼兒的身體強壯,並期使他成為世界任務中有用的器皿。生命體的專注向內工作的特質與幼兒的自我中心其實是一體兩面。生命體需要向內專心的的工作,幼兒時期的自我也需要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向內專注自我成長的工作。因此,幼兒的自我中心是一種自然,也是一種必要的發展過程。我們看著是衝突的,對幼兒卻是「建構自我」的奮鬥過程。這是一種生命本質,潛意識的需求,幼兒自己完全不知道。
Karl König(1969)指出:幼兒吵架是有意義的相遇:當兩個小孩因為衝突,眼睛對上眼睛對看,有可能,那是幼兒生命頭一遭「自我意識」的覺醒;幼兒自我意識的第一個階段是由幼兒的第一個反抗期帶動的。趙丹丹(2004)也提到:不管是醫學上的「違拗期」還是心理學上的「第一反抗期」,都是嬰幼兒自主獨立的萌芽。
經
過對幼兒階段「自我中心」需求的理解,做為大人的我們打開了新的視野;我們應適度的尊重、接納並適度地滿足幼兒的自我中心;我們可以重新學習,支持成長中
兒童的發展方向,引導他們「合宜」的自我表達,並等待他們的成熟。若此,今日的兒童,明日的成人,他們的「自我」才能美好的成長。
二. 「物權」概念不清
1. 拿別人的積木
2. 拿別人的杯子
3. 拿別人的大木頭
4. 拿別人的小石頭
5. 拿別人的石頭
幼
兒一方面容易本能、隨手的拿走別人的東西;本能的「自我主張」管教別人、侵犯別人;但當別人不願意被拿、被侵犯或被管教時,「主張與對抗」、「侵犯與保
護」的衝突就起。另一方面,幼兒也正在內化生活規範,幼兒看不見自己的問題,卻能看清楚別人的錯誤。幼兒需要從「管教別人」的衝突中逐漸看見自己的問題,
並學習「自我管理」;從「搶」別人的玩具中學習尊重、詢問以及「借用」的「社會化規矩」。
物權概念是人類意識進化的結果,從人智學的角度探究,人類的意識分睡眠、作夢以及醒覺三個不同發展階段(Steiner)。
在睡眠意識期間,人類對世界的感覺是「一」。你和我之間沒有的清楚的界線,我的、你的沒有什麼分別。幼兒階段屬於人類初期睡眠意識與作夢意識的階段。當幼
兒尚在睡眠意識狀態時,我們告訴幼兒「這個東西不是你的,你不能拿」幼兒是難以理解的!唯有當幼兒逐漸成長,意識逐漸進入作夢或醒覺的階段,幼兒的世界才
逐漸一分為二,逐漸分清你、我之間的那一條看不見的界線。當然,醒覺之後的成人還更躍進身心靈的分別成「三」的世界呢!
人類發展有其一定的成熟期,演化必須經歷時間,意識成為習慣必須累積經驗。以發展心理學來說,幼兒在四歲以前尚無物權的概念,揠苗不能助長,幼兒必須經歷時間、等待成長;需要透過衝突與修正的過程建立「物我與人我」之間的關係、界線,以及遊戲規則……。
三. 「人權」概念不清
1. 我替你收木頭
2. 我替你收椅子
3. 我替你收玩具
4. 我在你沙堆上撒些沙子
5. 這是大家的架子,每個人都可以進去!
6. 又沒關係!
幼
兒的物權概念不清楚,「人權」概念更不清楚。人權意識是一個社會化的成長過程,「人權」概念的形成需要自我反省與自我教育。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
子,但是如何成為一位真正的「社會人」對於許多成人仍然是一大課題。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學習「人權」的奧義,想想自己,我們不都是還在「做事容易,做人
難」上打轉嗎?
人
權上,幼兒有自我中心、做事衝動,世界為「一」(我不覺得不舒服,你當然也不會不舒服之類的感覺)的問題。不過,時間經過,人將成長,這些問題不一定是大
礙;最難以跨越的將是幼兒環境中,大人對「人權」的偏差信念!從許多情況看得出來,人權的態度來自模仿與學習。在家庭環境裡,父母、家人之間,家人與親
戚、朋友之間,以及這群人對孩子們的態度;在社會上,在幼兒園所裡,人們、老師、家長之間、老師與孩子之間,還有孩子與孩子間的「人」的關係如何,待人接
物有哪些重要元素?友善、尊敬、歡喜……?還是冷漠、敵意、排擠……?這些是最直接影響兒童一生對「人權」的概念與態度!
四. 「意志力」發展階段
1. 大聲唱、又笑、又拉扯
2. 力道控制不好
3. 雙腳突然踢起來
4. 踢人
5. 硬要學人家的樣子
6. 任意罵人
7. 打人
8. 對著人滅火
9. 推人、擠人
七
歲之前是人一生中意志力最堅強、最活躍的全盛時期,意志力的特徵是「行動」。幼兒喜歡做事,但缺乏目的與方向感,因為語言與思想的發展是跟隨在意志力之
後,語言與思想是本著意志的「行動力」發展出來的。因此,幼兒容易以身體代替語言;動手是他最熟悉的溝通伎倆。幼兒可能很喜歡一個同儕,但語言與思想發展
不足,不知如何表達時,幼兒有可能踢那個人、打那個人或拉那個人頭髮。孩子行為衝動、莽撞,打人或被打,多是在如前述的「睡眠」意識裡的「意志力」惹的
禍。孩子不知道他那樣做是錯誤的!
七歲之前是人類意志力發展的階段,意志力可以說是神的恩典,是人類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根基。幼兒生命頭三年能走、能說、能想的能力,即是「意志力」的行動本能(Steiner)。在逐漸成長中,「意志力」與「感官」結合,以好奇、探索、無懼,帶領兒童進入世界、體驗世界;「意志力」與「肢體活動」結合,靈活兒童的手腳技能;「意志力」更將與情感、思想及自我等結合,使我們成為充滿熱情、走正道、行善念、積極正向思想的人……。然而,意志力在七歲之前尚屬「睡眠」或「作夢」的意識狀態。因此,幼兒雖然充滿工作、行動的意志,卻總是製造麻煩、招惹衝突。意志力不可能直接訓練。訓練兒童意志力就像是對睡著的兒童規勸他醒來時要乖一樣沒有效果(Childs,1996)。意志力訓練的基礎只能單純反覆、一次又一次地做同樣的事;一天復一天,一週復一週,一年復一年或更長久的反覆;這也是習慣、習俗建立的主精髓。幼兒衝突也是一種不斷衝突,不斷喚醒,不斷修正的成長方式;沒有衝突,人類也難以成長!衝突、錯誤與修正是幼兒成長的預備與必經的歷程。幼兒園所需要成為未來社會人的社會化操練場,成為全人發展的培育基地。
五. 邁向和諧
1. 你的位子在這裡
2. 我來幫忙,請妳還給她
3. 我拿紅色貓咪好了。
4. 我想跟妳一起玩
5. 對不起,請你原諒我,我下次不會這樣了!
6. 沒關係啦!
7. 我好了,沒關係
8. 我原諒你
9. 你玩一次,我玩一次
10. 請輕柔的地放回去,積木會痛!
11. 拜託,繩子借我玩一下
12. 可以借我一下嗎?
13. 妳不要一直看他就好了
14. 拜託,借我開一下就好了
15. 對不起,你好一點了嗎?
16. 我喜歡你啊!
帥韻儀(92)引述柯索的話:「衝突是一種社會事實,且有其積極意義,即在現代開放社會中,透過不同意見的表達,與社會結構的調整可消除各種不滿因素,而形成更穩固團結的社會。」暴露在大人眼前的幼兒衝突類型,讓我們有機會更近一步了解幼兒,也更有機會幫助消除幼兒成長中的困擾。在50個幼兒衝突案例中,令人訝異,也令人欣慰的出現「邁向和諧」的案例。這是預期中沒有想到的一種衝突,而且竟佔所有衝突之冠,計有16例。這16例昇起了教育的曙光,展現了教育的希望。Gloeckler(2002)說: 「我」的概念很難掌握。「我是誰?我究竟是誰?」我們常常自問。
「我不要!」兩、三歲的孩子跺腳說。
「我不要做父母、老師眼中的自己!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青春期的孩子說。
「我不知道我是誰!」摸索中,「我」開始了一生自我、真我的追尋。
我
們即將成為怎麼樣的人,我們並不真正知道。然而,當生命往前推演之際,我們與世上不同的人、事、物相遇,我們也同時累積自己對世界的概念。每一個相遇與形
成的概念都影響著我們往後的方向,沿著這條神祕的命運路線,我們或許可以找到自我的道路。從娃得福幼兒邁向和諧的衝突中,我們看見,雖然幼兒依然衝突,但
幼兒的衝突裡已出現了明確的方向、退而求其次、主動提出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開放、得饒人處且饒人等的調整,幼兒展現往上成長的力量,形成統整自我
的精神。
六. 情緒干擾
1. 我拿泥土灑你、我灑你蛋糕!
帥韻儀(民92)根據心理學上的刺激反應理論(Stimulus-Response)敘述:
當
一個人對於自我範圍受到外來侵入或不公平的對待時,有些人採取消極的退縮,但有些人卻採取自我保護的反抗,甚而使用武力,造成衝突的形成。但由於此種自衛
機制作用,並非對於刺激本身的真正了解,常由於個人認知上的錯誤,而導致錯誤的反應,因而造成個人與個人、群體與國家間的許多衝突。 同時,帥也談到:
功能性的衝突可以改善團體效能……,興趣及好奇心,並提供緊張時宣洩的管道,同時亦提供自我建設和變革的環境。
反功能性的衝突,失控的對立局面衍生不滿的情緒以及無法解決共同的心結,導致團體瓦解。阻礙了溝通的管道,降低了團體的凝聚力,將鬥爭置於團體目標之上,導致團體功能的停頓。
有
些幼兒情緒長期受干擾,常會沒有緣由的,習慣性的攻擊。這類幼兒的衝突不似前述的功能性類型的問題,而是反功能性的問題。這一類型的幼兒衝突是幼兒家庭問
題或教育問題的冰山一角,幼兒的衝突只是突顯問題,他成為家庭或教育問題的代表。幼兒園所的教師團隊花最多的時間對這類型的幼兒做兒童觀察與研習、與父母
協談、為幼兒禱告、做個別的照顧。「愛」是幫助幼兒最好的療癒,通常,只要我們將「愛」與「心」擺上,我們會訝異的發現幼兒驚人的進步!
結語:
本論述,筆者以石代納(Rudolf Steiner, 1861-1925)所創立之人智哲學(Anthroposophy)為基礎,並以台中市娃得福托兒所內十一年多來的理論與實務現場經驗,以及半個多月的50個3-6歲的幼兒衝突現場資料蒐集整合而成,探討個人在教育工作生涯中對幼兒「自我」成長的關懷,在「分類」上恐有不夠科學之處,或有疏漏,敬請指正,不勝感激!
「幼
兒衝突處理」是一門深奧的教育藝術,是幼教師工作中的一項大挑戰。從處理兒童行為的經驗裡,我們發現,「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不只是政治的胸懷,更是每一
個邁向「社會的全人」必要努力的方向。如果只發展「獨善其身」,我們恐怕只是停留退化在幼兒園小班的「平行遊戲」階段。茲列出娃得福園所中幼兒衝突的處理
原則,以資分享與討論:
1. 儘可能滿足幼兒「自我中心」的需求;愛可以無限,但規矩仍須明確;
2. 建立「界線」,等待成長;
* 反覆制止不恰當的行為,可強制暫停「遊戲」一分鐘以喚醒知覺
* 幫助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 老師要求犯錯的幼兒說「對不起」,並「安慰」對方至對方「原諒」為止。
3. 透過工作與遊戲幫助兒童感官靈敏發展,使意志力有方向與目標;
4. 學習解決問題:不重視對孩子說理,重視教導與執行;不說教、不說道理,但要「邁向」真理,真理不是「雄辯」,是「執行」!教導承認錯誤,安慰對方,儘快和好,和好才是真理。
5. 不說教,但創造充滿想像的「規範故事」。
出處:http://blog.yam.com/honeybaby543/article/27892731
留言列表